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6年第12期
编号:11160069
“对方”运用浅说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5日 江长康
第1页

    参见附件(280KB,2页)。

    患者,女,30岁。素常使溏、肠鸣。脘腹不舒。因左侧面颊肌肉痉挛5天,于1993年7月27日就诊。

    患者自诉5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侧面部肌肉痉挛、颤动,略感吞咽、言语不爽利;伴耳鸣,听觉轻度障碍;或脘腹隐隐作痛,偶闻肠间漉漉有声;口腻微苦。已经西医及针灸治疗数日,因尚未见效,遂求治中医。

    刻诊:述证如前。视其面颊肌肉时时挛动不能自己,历十数秒乃止,须臾又作.舌苔白厚而腻,脉缓滑。治予“柴仁汤”加减:柴胡12g,白芍20g,泡参15g,法半夏12g,甘草6g,杏仁10g,苡仁30g,桔梗10g,滑石12g,通草68,茯苓15g,厚朴12g,钩藤15g,僵蚕9g,全蝎5g(研末冲服)。服药3剂后,肌痉挛发作间隙延长,症状略轻.守方加减,续进数剂,痉止挛舒而瘥。

    学 生 老师,您在辨治某些特定病证时,运用复方常似有对应规律,疗效事半功倍,使人印象深刻。

    老 师 谈到方剂的对应运用规律,不妨先简要说说“对药”的应用。战国时期曾有《雷公药对》一书,古贤徐之才在此基础上增修撰成《药对》;《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配伍,创立了“七情”理论。循中医(药)学发展轨迹,可见药物治病是从单味药逐步发展为双味、多味并最终形成方剂的。名医祝谌予曾说双味药就有配伍作用,有的增强药力,有的减轻其不良反应,这样比单味药疗效要好。

    学 生 以彼喻此,方剂的对应配伍,与“对药”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 师 是的。借喻“对药”称谓,我们姑且把方剂的特定对应配伍称为“对方”或“方对”。

    学 生 老师的这种“对方”运用经验是如何形成的呢?

    老 师 “对方”运用虽然谈不上法则,但它源于实践,屡经验证。

    学 生 欲明其中蕴义,请老师解说。

    老 师 “对方”的形成,和“对药”一样,是通过长期临证实践,针对一些特定病、证的方治配伍效果,反复验证后约定俗成的。

    “对方的作用”,类似药物“七情”的相须、相使意义,俾其相辅相承,则功专效宏。倘临证运用日久,每能驾轻就熟,矢出中的。

    学 生 请老师举例阐释“对方”的组方思路和临证运用,如本案中所用的“柴仁汤”。

    老 师 “柴仁汤”由小柴胡汤合三仁汤(《温病条辨》)加桔梗、藿香、佩兰等组成,为治疗湿邪内遏而生杂症之良方。

    盖因湿邪内遏,弥漫三焦,缠绵难祛,变生诸证。少阳病位外司腠理,内主三焦;肺主制节,通调水道。小柴胡汤功能疏达三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