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6年第13期
编号:11159746
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1日 许嘉宏 赵明中
第1页

    参见附件(271KB,2页)。

    慢性心力衰竭是困扰全球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重大致死性疾病之一,尽管药物治疗的进展(ACEI、β受体阻滞剂)使心力衰竭进入了生物学治疗的新纪元,但由于其病因及病理生理的复杂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仍居高不下。近年来,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在临床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血运重建治疗

    冠心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最常见原因,而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最重要的始动因素是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导致有功能的心肌细胞的丧失、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随之而来的心腔扩大和神经—激素系统激活,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引起心肌功能的进行性恶化。此外,反复发作的可逆性心肌缺血、顿抑和冬眠也会加重心功能的损害,加速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心肌血运重建手术有可能减轻症状和改善预后。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Connor等比较了CABG和传统药物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长期效果。随访10年以上,搭桥组的存活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

    经皮冠脉介入术(PCI) 早期研究提示严重左心功能不全者行PCI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支架置入尤其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PCI已能安全有效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

    “分子搭桥”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血管生成素等可增加冠状动脉闭塞处心肌的血流供应。VEGF是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的有丝分裂源,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延长血管内皮细胞寿命,诱导毛细血管管腔形成,增加新生血管形成,从而达到增加缺血部位血流灌注的目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均可以从血运重建术中获益。存活心肌的多少是决定血运重建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从多角度评价存活心肌,并将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分层,筛选出最合适的患者,给予恰当的血运重建治疗。

    瓣膜修复治疗

    心力衰竭经常会合并瓣膜病变,其原因多为风湿性、缺血性、老年退行性改变。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仍然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由于瓣膜狭窄或(和)关闭不全导致的心力衰竭有其特殊性,外科瓣膜修复治疗是这类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措施。

    在已经过去的10年里,经皮心脏瓣膜技术为肺动脉瓣、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非开胸的治疗选择。对于肺动脉瓣及二尖瓣狭窄患者,经皮瓣膜成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对于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特别是钙化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