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6年第23期
编号:11335179
服用抗结核药致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洪柱河
第1页

    参见附件(141KB,1页)。

     抗结核药常见不良反应中的血液系统异常易漏诊。现报告1例引起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引起大家重视。

    资料与方法

    患者,女,53岁,因“发现皮肤出血点2天”就诊。患者1个月前因“咳嗽、咳痰伴咯血3个月”在我科拍胸片示:右上肺结核。痰检找到抗酸杆菌(+++)。给予异烟肼0.6g,利福平0.6g,吡嗪酰胺2.0g,乙胺丁醇1.25g,四联隔日1次服用,用药前查肝功、血液分析均正常。2天来无明显原因出现全身多处皮肤出血点,口腔出血疱,不伴畏冷、发热,无头痛等症状,急诊于我科。既往无特殊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T36.2℃,P82次/分,BPl20/65mmHg,神志清楚,自主体位,皮肤及黏膜无黄染,皮肤散在大小不等出血点及瘀斑,以下肢为著,口腔黏膜有血疱。其余正常。辅助检查:WBC7.2×109/L,中性杆状核粒细胞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8%,淋巴40%,血小板8×109/L;束臂试验阳性,出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良,凝血酶原消耗不良,凝血时间正常。胸片示:右上肺结核。诊断为:①急性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②右上肺结核。经停抗结核药,输血小板,使用激素等药物治疗20余天,血小板达102×109/L,临床症状消失后出院。

    讨论

    本病例为中老年女性,起病是因服抗结核药物引起血液系统异常,结合病史,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因素。其机理主要为Ⅱ型变态反应。药物为半抗原结合血浆蛋白或细胞表面蛋白而呈全抗原,抗原抗体反应于细胞表面致细胞破坏。常为利福平所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且与用药方式有关,间歇用药易发生。在抗结核治疗中血液系统异常的发生率并不低,占不良反应的10%,占不良反应致死者的40%。可见它是重要的不良反应死亡原因,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建议血液分析也应作为常规的跟踪检查,防止漏诊。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1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