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6年第24期
编号:11334450
结肠黑变病30例内镜资料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5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06年第24期
     陈丹峰李蕾翟笃明

    摘要目的:讨论结肠黑变病与肿瘤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子结肠镜行结肠检查,对30例结肠黑变病临床资料及镜下表现进行分析,结合结肠黑变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讨论。结论:结肠黑变病与肿瘤并无明显因果关系。

    关键 词结肠黑变病 肠肿瘤

    资料与方法

    我院开展电子结肠镜检查,自1999年3月发现并诊断30例结肠黑变病。30例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38~76岁,平均50岁。临床表现为便秘、腹泻、血便、下腹痛及腹胀等。服泻药(牛黄解毒丸、蕃泻叶、芦荟制剂、果导片等)者26例,服药时间均在3个月以上,最长达2年;未有明确服泻药史者4例;其中1例男性患者腹泻、便秘交替,间断口服止泻药及泻剂,停药后,腹痛剧烈,而行全结肠切除术。

    方法应用OLYMPUS及PENTAX结肠镜进行检查,采用循腔进镜法,27例到达回盲部;对伴有息肉及肿瘤患者分别取材。

    结果MC(结肠黑变病)结肠镜下表现为结肠黏膜肥厚,弥漫或局部有棕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性改变,呈颗粒状、虎斑状;肠腔视野反光减弱,普遍晦暗;蠕动欠佳,尤以全结肠黑变为著。

    MC病变分布全结肠11例(36.7%),左半结肠6例(20%),右半结肠13例(43.3%)。合并息肉11例,管状腺瘤5,混合型1例,慢性炎症5例,未发现伴发恶性肿瘤;其中恶性肿瘤术后6例(腺癌4例,腺瘤恶变2例)。

    讨论

    结肠黑变病是以大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 临床常以便秘和腹痛或腹部不适等症状为主要表现,有服用相关药物病史,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患者以女性居多,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典型镜下改变为黏膜色泽的改变,黏膜为棕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呈颗粒状、网条状或虎皮花斑样弥漫分布于结肠黏膜上,肠腔视野反光减弱,普遍晦暗。

    尽管MC被提出已有170多年,但MC的病因至今仍不甚清楚。一般认为,本病可能与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及接触其他致黑变病的物质有关。

    其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趋势,可能与饮食结构改变,导致便秘病人增多,从而大量滥用泻剂有关。许多肿瘤患者相信所谓“偏方”而长期服用芦荟、龙爪及其制剂,亦可导致MC。

    本病一般不引起特殊的症状,无其他不良影响,也无炎症的红斑表现。常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对于泻剂所致者,嘱病人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同时交代本病为良性可逆性,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停用或不用含有色素的泻药而改用油性的缓泻剂及加强胃肠动力的药物治疗便秘,可减少MC的发病及逆转已经发生的病变。对于肿瘤术后患者,在给予系统治疗基础上,应同时指导正确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因结肠、直肠黑变病患者中肠内新生物的检出较无黑变病者高,并且癌肿及腺瘤性息肉的黏膜均无色素沉着,故在黏膜色素沉着区内如发现某一部位无色素沉着时,应在此无色素沉着处活检,以防新生物的漏误诊。值得重视的是,陈氏等对部分大肠黑变病病例进行随访发现,在黑变病基础上,会逐渐出现颗粒样增生、息肉、乃至结肠息肉恶变。但本组资料所显示30例MC患者并无伴发恶性肿瘤,仅6例MC患者为肠道肿瘤术后患者,且是由于术后排便困难及相信龙爪可治疗肿瘤而长期服用。另一方面,结肠黑变病可在未服用蒽醌类泻剂的结肠癌患者中见到。但由于结肠肿瘤同样高发于老年人群与便秘人群,所以结肠肿瘤与黑变病是伴发还是因果关系,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MC患者中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人群,然而,结肠息肉是一种明确的癌前病变,因此,MC患者是否更容易发生结肠癌,还需长期的临床跟踪随访和进一步的研究。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对于进行结肠镜检查的病人无论是否服用过蒽醌类泻剂,在发现结肠黑变病时均须警惕息肉和癌的存在,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51

    2 苏鲁.胃肠道内镜彩色图谱.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3-194

    3 梁浩.新编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7:124

    4 陈宗永,屠柏强,刘进进,等.结肠黑变病的内镜资料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186, 百拇医药(柴 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