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567795
小儿外感高热的中医辨治(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08年第1期
     患者,男,4岁,绍兴市区人,2006年10月12日初诊。

    患儿因洗澡受凉,感受风寒,流涕、鼻塞,继则发热,夜间12时左右自测体温39.5℃,其家人欲去绍兴市人民医院小儿科求诊进行静滴输液治疗,但小儿因怕打针坚持要妈妈给他吃中药治疗。次日一早即由其母抱着,奶奶陪同前来市中医院我处诊治。症见:面微赤,气稍急,口唇干,全身发热而干燥,精神萎顿而不语,头额摸之灼手,四肢按之发凉,测(肛门)体温39.5℃,即予其血常规检查,红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不高。脉浮数,舌淡少苔,证属风寒束表,渐已化热,治宜自拟三阳汤加味:炙麻黄5g,杏仁6g,石膏60g,银花15 g,连翘10g,柴胡8g,黄芩6g,炙甘草3g,3剂。嘱家属给予多饮温开水,三餐以薄粥为主,稍佐新鲜蔬菜水果,如青菜、萝卜、番茄汤;梨、青瓜、草莓、西瓜等新鲜水果佐药。药后,若热甚建议用温开水擦抹四肢、胸腹内侧,避风寒。多卧床休息,禁出室外;药煎汁后,不拘时服,1日可服3~5次,每次20~30ml为宜。若有变化及时采诊。3剂服究即来就诊。
, 百拇医药
    3剂后复诊,热已退净,纳食不佳,咳嗽不止,咽痒犹甚,痰白而稠,咽稍红,苔薄白,脉濡细,证为邪热犯肺,肺失宣降,脾不健运,痰湿内阻,治宜健脾清肺,化痰止咳,用六安煎加味:姜半夏6g,茯苓8g,杏仁5g,白芥子5g,莱菔子5g,甘草5g,鱼腥草10g,山海螺10g,3剂。

    三诊诸症得癌,精神气爽,纳食尚可,惟时有干咳,尤其剧烈运动,如跑跳时咳嗽加重,咳时少痰,即予:罗汉果1只(约10g),川贝5g,梨1只(去心)连皮加水煎成500~1000ml代茶不拘时服,1日1次。连服3剂病愈而如常人。据其母讲此药甘甜,味若饮料,小儿十分喜欢,而且止咳化痰明显,一般3剂即咳嗽全无。

    学生小儿高热当前多以西医方法诊,较少中医治疗,尤其城市中的小儿,一般不采用中药治疗,认为疗效慢,效果差:而西药治疗,疗效快,效果好。而今小儿迳用中医辨治,取得明显、快速而少痛苦的疗效,这其中原因请老师能予告知。

    老师当前在医疗市场中,中医治疗急性热病,确实已在慢慢隐退,有的病人一有高热(39℃以上)就去西医点滴输液,极少去请中医治疗,这里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西医的普及,中医的隐退,西医手段先进,中医原地踏步,这使许多病人认为:西医疗效快,效果好,所以一见高热就用西医西药治疗。二是中医治疗热性病的经验没有继承发扬得很好,除了个别研究单位进行研究、开展外,广大的医疗市场尤其城市医院的中医,已很少看热病,多以看一些慢性病为主。其实回顾中医历史就不难明白,中医治疗热病有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文献资料,如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一部专门研究热病、治疗热病的专著,后世的《温热论》(叶天士)、《温病条辨》(吴鞠通)也是专门研究治疗热病的专著,这些专著在中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自西医东渐,尤其西医进入中国200余年后,老一代中医的过世,新一代的失传,使得中医治疗热病失去了阵地,很少有人去用过去治疗热病的经验了。三是中医中药治疗热病的方法,已被现代科学所接受,并被西医所吸收利用,有许多中药已进入针剂或口服液队伍,人们无意中认为是西医治疗,其实是中医中药治疗,古老的如三宝即至宝丹、紫雪丹、牛黄清心丸,现代的如清开灵、双黄连、银黄口服液、鱼腥草注射液等等,这些中药制成的针剂、口服液其实是中医治疗热病的精华,还有柴胡冲剂的退热,柴黄口服液、病毒口服液等等均有明显的退热效果,但一般人认为是西医西药的治疗。正是因为以上几种原因,所以至今,尤其小儿高热多由西医西药进行诊治,很少直接由中医治疗。本案中一开始其家人也是欲去西医就诊,因小儿拒绝才来中医诊治的。
, 百拇医药
    学生听了老师的分析,我明白了。目前治疗小儿高热,除了一般求医于西医外.其实中医自古至今有丰富的经验和文献资料,本案小儿用中药辨治就是一个明证,这为我今后开展这方面诊疗,开拓了思路。然而如此高热,尤其小儿,目前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太阳”,在诊疗中老师有否风险意识?

    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很对!确实需要有风险意识。这不光是医疗,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风险意识。为了避免医疗风险,一要认真对待,除了自己经验外,要利用现代科学的检验手段,如必要检查(X线、B超、化验室检查等等)还是要采用的,不要固执己见或自以为是“纯中医”,不信西医一套,要采用中西结合方法,必要时还可请西医小儿科医生会诊。对本案中的病儿,我也做了血常规检查,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二要及时观察病情,除了医生本身仔细认真地观察(四诊)各个部分外,也要家属随时报告病情,在本案中均有体现,三要相信自己、认真辨证,胸有成竹,不致手足无措,或推给西医诊治,因为前人已为我们准备了大量资料、文献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四在自己确实无法施治的情况下,或病情危重,不必勉强,一定要另请高明,或打120或转院,不能延误病机。
, http://www.100md.com
    学生老师的提醒很重要,但就具体治疗小儿高热病中,其中药法请能释疑,以便我今后应用。

    老师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病症,外感发热多由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与疫疠之邪侵袭人体,邪正交战所致。一般而言,外感高热多属实证。就发热一证又分为外感与内伤,因此首先必须加以区分.本案是外感发热,就需按外感发热进行辨证。如何辨证?就常见的分为三型,一表证发热,称为表热证,发热初起,病邪在表,病位浅,即常说的感冒发热,感冒发热分风寒、风热、体虚,夹杂感冒。二半表半里发热。六经辨证属于少阳证,口苦咽干.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三里热证,高热不恶寒,口渴喜冷饮,大汗出,脉洪大,或高热、腹满.便秘、烦躁、苔黄糙。前者六经辨证为阳明经证,后者为阳明腑证。这是理论上的临床典型症状,而实践证明疾病是错综复杂的,并非如此单一和典型。就本案来说是外感高热证,属风寒迅速化热的证候,初起恶寒不明显,小儿也说不清,只是身热如炭,按之灼手,测体温达39℃以上为主症。所以在治疗上不能单一解表或和解或清里,而是三管齐下,解表散寒、和解表里、清泄里热一起并用,这在初诊的用方中可以体现。

    在临证时大凡小儿或一般成人高热者。不必强分表证、半表半里、里证,而需三者兼顾,用六经辨证方法的表太阳之寒、解少阳之邪、清阳明之实.所谓清三阳,故我自拟三阳汤用之,效果甚好。在40余年的临证应用中,屡用屡验。

    学生老师自拟的三阳汤,虽案中已有说明和应用,但具体组方原理请能详细讲解,使我知其所以然。, 百拇医药(董汉良)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