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0年第36期
编号:11977987
儿科常用退热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27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0年第36期
儿科常用退热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发热的病理机制

    各种外源性致热源通过宿主炎性细胞导致内源性致热源产生。 内源性致热源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Α,在10~15分钟内即可使体温升高,外源性致热源所引起的发热是一个延迟发生的过程。内源性致热源细胞因子直接刺激下丘脑产生前列腺素E2(PGE2),PGE2影响体温调定点使之发生变化,然后通过神经元传导至外周,导致产热增加和散热不良,机体核心体温升高。

    环氧化酶(COX)是花生四烯酸转化为PG的关键限速酶,存在2种同工酶:COX-1和COX-2。 前者主要存在于血管、胃等组织中,参与血管舒缩、血小板聚集、胃黏膜血流、胃黏液分泌及肾功能的调节;后者催化花生四烯酸生成前列腺素,此外损伤因子诱导的各种细胞因子也可以诱导COX-2 的表达,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 所以COX-2 抑制剂除了具有退热作用外,具有更明显的抗炎特性,对中枢神经系统介导的疼痛也更有效,并且其不良反应较少。

    国内外常用退热药

    退热剂的机制在于抑制COX的生物合成,减少大脑前列腺素的合成,使体温调定点降至正常水平,分为非选择性COX抑制药和选择性COX-2 抑制药。目前国内外临床常见退热剂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尼美舒利、萘普生等。

    阿司匹林(aspirin) 又名乙酰水杨酸,主要在胃肠道吸收,吸收后迅速被水解为水杨酸,发挥药理作用。水杨酸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0%~90%,升高的pH值有利于其吸收,但是碱化的尿液加速其排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1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