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1年第28期
编号:12088412
引起耳痒的常见疾病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6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1年第28期
     外耳道炎

    为细菌感染所致的外耳道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可分为急、慢性两类,多发于夏秋季节。

    病因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诱因 ①水液浸渍:游泳或冲洗外耳道后,若耳内未拭干净,皮肤受浸渍,破裂,易导致感染。②皮脂的移除:皮脂具有保护皮肤不受浸渍、杀菌和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若去之过多(如外耳道冲洗、挖耳、高温的影响)或分泌过少(如湿度过高可使皮脂腺开口附近发生肿胀),均可降低外耳道皮肤的抵抗力。③外伤:细菌通过皮肤破损处进入表皮层甚至真皮层。④耵聍缺乏:耵聍呈弱酸性,缺乏时,外耳道即失去其抗菌的“酸性外衣”,故易患病。⑤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性分泌物刺激外耳道皮肤,致局部抵抗力降低。⑥变态反应:湿疹病人易伴发外耳道炎;反之,亚急性或慢性外耳道炎病人身体其他处皮肤也常伴有相似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故两者关系密切。⑦分泌物的氢离子指数:正常外耳道皮脂腺分泌物的pH值为5.0~7.8。当外耳道进水或使用不恰当的滴耳液时,pH值升高,外耳道皮肤抗感染能力减弱,易被细菌感染。⑧解剖构造:外耳道深浅和宽窄与炎症的发生也有关系,例如,因外生骨疣而使外耳道变窄者,其深部碎屑难以排除或清除,即易遭受感染。⑨药物刺激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内分泌紊乱、慢性便秘、贫血等也易诱发本病。
, http://www.100md.com
    临床表现

    急性期 急性者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急性感染。表现为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局部皮肤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皮肤肿胀较甚者,可引起外耳道狭窄或闭塞,遮蔽鼓膜,产生传导性耳聋及耳鸣。分泌物先为浆液性,继而变为浆液脓性或脓性。由于分泌物刺激,屏间切迹或耳垂亦可受累。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并可出现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

    慢性期 迁延为慢性者,主要为耳部不适和痒感,耳道皮肤增厚,管腔变狭。外耳道深处常积聚脱落上皮碎屑和有臭味的灰褐色或绿色分泌物。病程较长者,因软组织增厚可发生外耳道狭窄而致听力减退。鼓膜光泽消失、增厚、标志不清甚或有小肉芽肿形成。

    外耳道真菌病

    又称耳真菌病、真菌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本病好发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高温而潮湿的季节多见。
, 百拇医药
    病因多数专家认为,真菌感染是本病的直接致病因素,常合并细菌感染。致病真菌主要有曲菌,占80%~90%,其次为青霉菌、帚霉菌、毛霉菌、根霉菌及念珠菌等,致病性皮肤癣菌少见。合并感染的细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及大肠杆菌等最常见。

    诱因 ①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增加,对真菌的生长繁殖有利。②耵聍有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耵聍缺乏时,真菌易于繁殖。③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易合并真菌感染,其中部分病例可能与耳内长期滴用广谱抗生素溶液有关。④挖耳造成的耳外伤。

    临床表现疾病早期或轻症病例可无任何症状,而于体检中偶然被发现。真菌侵入上皮后,可出现耳痒、不适、闷胀感等。当外耳道的脱落上皮和菌丝体等组成的痂皮阻塞外耳道,或与鼓膜接触时,则引起耳鸣和听力减退。合并的细菌感染侵入上皮下层致感染加重时,除耳溢液和耳痒外,还出现耳痛、耳臭等。

    检查可见外耳道深部皮肤和鳞屑片上有密集的粉末状、颗粒状物堆积或绒毛状物附着,呈白色、淡黄、黄褐色或绿色,易拭去,但不久又出现。外耳道或乳突根治术后的术腔内如有脓痂或痂皮,痂上亦可见菌丝体。重者,外耳道内可见分泌物,深部有黄褐色、黑色的筒状或膜片状的坏死物,清除后可见皮肤充血、肿胀、糜烂。在慢性感染的病例中,外耳道皮肤湿疹样变和苔藓化,重者,可引起外耳道狭窄。病变尚可侵及耳郭和颈部。
, http://www.100md.com
    外耳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特征为瘙痒、多形性皮疹,易反复发作。外耳湿疹是指发生在耳郭、外耳道及其周围皮肤的多形性皮疹,可为面部和头皮湿疹的一部分。小儿多见,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类。

    病因湿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变态反应、精神因素、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代谢障碍、消化不良等有关。毛织品、鱼虾、牛奶、肠寄生虫、病灶感染等是可能的变应原,潮湿、高温可为诱因。慢性中耳炎的脓液、泪液或汗液刺激耳部皮肤可引起本病。高温和化学药物刺激等职业因素也可致病。

    临床表现

    急性湿疹 局部剧痒,常伴有烧灼感,婴幼儿因不能诉说,可表现有各种止痒动作,烦躁不安,不能熟睡。如继发感染,则感疼痛、体温升高。病损如累及外耳道深部皮肤及鼓膜表面,则可有耳鸣和轻度传导性耳聋。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红肿,表面散在红斑、粟粒状小丘疹及半透明的小水疱。水疱抓破后,即出现红色糜烂面,并流出淡黄色水样分泌物,分泌物干燥凝固后形成痂皮,黏附于糜烂面上。急性湿疹一般经2~3周可治愈,但愈后容易复发。
, 百拇医药
    亚急性湿疹 常因急性湿疹久治未愈迁延所致。瘙痒症状比急性湿疹轻,外耳道皮肤红肿和渗液不明显,可出现鳞屑、结痂。

    慢性湿疹 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发展而来。表现为外耳道皮肤增厚、粗糙、表皮皲裂、苔藓样变、脱屑、色素沉着。自觉剧痒,常有反复的急性发作。

    真菌性中耳炎

    病因 常见菌株有曲霉菌、白色念珠菌和毛癣菌。

    诱因 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滴耳液滴耳,使与真菌相拮抗的细菌受到抑制。②慢性中耳炎、慢性外耳道炎或慢性湿疹长期反复发病,致皮脂腺损伤,分泌物酸性降低,抑制真菌的作用减弱。③上述原因或耳道进水致耳道潮湿,有利于真菌生长。④患者不注意个人卫生,用不洁物品挖耳。⑤全身抵抗力下降。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耳内奇痒、耳鸣、耳闷、耳溢液、听力下降。检查:耳溢液有臭味,鼓膜穿孔,鼓室内有肉芽生长。

    真菌性鼓膜炎

    病因外耳道真菌病延及鼓膜,或真菌直接感染鼓膜。

    临床表现其主要症状为耳溢液、耳痒、耳鸣和听力减退等。

    外耳道皮肤正常,或有真菌感染改变,深部有浆液性或浆液脓性分泌物;鼓膜充血,表面粗糙,上有广基肉芽或息肉状新生物,无穿孔。

    颞骨CT扫描,可见鼓室、鼓窦及乳突正常。, http://www.100md.com(王萱 李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