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气管、支气管疾病 > 慢性支气管炎
编号:13699038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12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146
     摘 要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观察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药物治疗。结果:本组20例患者基本痊愈。结论:戒烟是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措施。控制职业性或环境污染,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呼吸道感染。

    关键词 慢性支气管炎 诊断 治疗

    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每年持续时间≥3个月,且连续2年及以上,排除其他心、肺疾病,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对本院收治的2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治疗进行分析,20例患者基本痊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1~72岁,均符合下列条件:慢性支气管炎诊断、分期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标准,稳定期包括慢性迁延期和缓解期;胸片排除慢性支气管炎以外的肺疾病;无哮喘病史及糖皮质激素禁忌证。

    临床表现:①症状:患者常在寒冷季节发病,出现咳嗽、咳痰,尤以晨起时最重,白天症状较轻,夜晚睡觉前出现阵发性咳嗽或排痰。一般咳白色黏液泡沫痰,急性发作伴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变为黏液脓性痰。部分患者有喘息或气促。②体征:早期可无任何体征。急性发作时肺底部闻及干、湿性啰音。喘息型支气管炎在咳嗽或深吸气后可闻及哮鸣音,发作时,有广泛哮鸣音。

    辅助检查:①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可升高,缓解期多无变化。②胸部X线:早期可无异常。病变反复发作的患者肺纹理增粗,紊乱,成网状、斑点状或条索状阴影,尤其在下肺野明显。③呼吸功能检查:一般在早期并无变化。当出现小气道阻塞时,最大呼气量—容量曲线在50%和25%肺容量时,流量明显减低。

    诊断:有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症状持续发作在3个月及以上,且连续2年及以上者,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如每年发病持续时间<3个月,但客观检查诊断明确(主要是肺功能检查)亦可诊断。

    治疗:①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以控制感染、祛痰、镇咳为主,同时解痉平喘。a抗感染药物:及时、有效、足量,感染控制后及时停用,以免产生细菌耐药或二重感染。一般患者可按常见致病菌用药。抗生素:如门诊可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0.25,3次/日,头孢夫辛0.5,2次/日,左氧氟沙星0.2,2次/日;较重者可用头孢曲松钠2.0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1次/日,住院患者可根据病情轻重给药。b祛痰药:对痰不易咳出者。如盐酸氨溴索30mg,3次/日,或羧甲司坦0.5,3次/日。α-糜蛋白酶雾化吸入亦有消炎祛痰作用。c解痉平喘:主要为解除支气管痉挛,利于痰液排出。常用药物为氨茶碱0.1~0.2g,8/小时口服;特布他林2.5mg,2~3/天。阵发性咳嗽常伴不同程度的支气管痉挛,应使用支气管扩张药,改善症状,有助于排出痰液。②缓解期的治疗:应以教育和劝导换患者戒烟,或脱离污染环境,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预防发作为主。

    并发症:①阻塞性肺气肿: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参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章节。②支气管肺炎:炎症向支气管周围肺组织蔓延,患者出现发热、寒战、咳嗽加剧、痰量增多且呈脓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X线胸片检查双下肺野有斑点状或小片阴影。

    结 果

    本组患者20例经过治疗基本痊愈。

    讨 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与炎症有关的多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因感染、气道炎症加重黏膜上皮损伤,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支气管痉挛。

    吸烟:为本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吸烟时间的长短与吸烟量决定发病率的高低,吸烟者的患病率较不吸烟者高2~8倍。

    理化因素:化学气体如氯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刺激性烟雾,空气中的粉尘等对支气管黏膜都可以产生刺激作用,损伤呼吸道清除功能,使支气管易受到细菌入侵。

    感染因素: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包括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和腺病毒为主的病毒感染;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及葡萄球菌为主的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

    过敏因素:喘息型支气管患者,多有过敏史。患者痰中嗜酸粒细胞和组胺的含量和血中IgE明显高于正常。此类患者实际上应属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哮喘。

    其他因素:气候变化,特别是寒冷空气对慢支的病情加重有密切关系。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老年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增加。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A缺乏,易患慢性支气管炎。

    预防与患者教育:戒烟的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控制职业性或环境污染。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呼吸道感染。注射流感疫苗等。定期监测肺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1994年修订)[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4,17(3):52-53.

    2 王山泽,叶曜芩,罗文侗.支气管发病机理和防治进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8-31., 百拇医药(闫晓伟)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气管、支气管疾病 > 慢性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