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7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3225710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评价
http://www.100md.com 2017年5月7日 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第18期
     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比较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感染主要发生于颌下间隙、舌下间隙、眶下间隙、咽旁间隙和嚼肌间隙,感染来源以牙源性感染为主。60例患者中,无菌生长10例,脓液细菌培养呈阳性50例。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程发展迅速,必须快速诊断,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才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特征;治疗

    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0例,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探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0例,通过组织所有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白细胞(13.2~21.61×109/L,中性粒细胞81.9%~94.8%。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15~75岁,病程7~35d;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6~73岁,病程8~35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采用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①局部治疗:嘱咐患者保持感染部位静止,对患者感染部位进行清洁,在此过程中,避免对患者感染位置进行挤压,避免造成感染扩散,采用抗感染药物对患者感染位置进行局部外敷。②全身治疗:对患者给予广谱抗菌药物,保证药物的敏感性,同时还需要给予患者一定的激素进行治疗。治疗10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采用CT、MRI、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检查感染位置,采用高压氧联合脓肿切开引流术进行治疗。患者入院2h后即可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手术实施完成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彻底清创,对于手术位置,可以采用生理盐水和过氧化氢进行交替冲洗,并采用含有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进行多次冲洗,与此同时,还应该给予患者高压氧治疗,1h/次,1次/d。治疗10d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对60例患者的感染位置以及来源进行统计。采用影像学诊断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并进行细菌培养。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统计:①如果患者各类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并且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则为痊愈;②如果患者各类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但是依然有炎症,则为有效;③如果患者各类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病情不断加重,则为无效。

    统计学方法: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患者感染部位及来源:根据研究分析,本组患者感染主要发生于颌下间隙、舌下间隙、眶下间隙、咽旁间隙和嚼肌间隙,发生率分别为35.0%、11.7%、15.0%、10.0%和11.7%;另外,感染来源以牙源性感染为主(58.0%),其次为腺源性(20.0%),见表1。

    细菌培养结果:对本组患者均行脓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无菌生长10例,脓液细菌培养呈阳性50例,其中,革兰阳性菌20例(40.0%),革兰阴性菌30例(60.0%)。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又被称为颌周蜂窝织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面部疾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程发展比较快,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则会引发患处脓肿,甚至会沿血管以及神经进行扩散,从而引发纵隔炎、败血症、脑脓肿等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在本次研究中,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探究。根据研究,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主要病因,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必须进行快速、有效的诊断,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这样才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