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7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3223145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17年7月30日 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第30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21

    摘要 目的:对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使用动力加压髋螺钉(DHS)及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收治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6例,采用DHS72-PFNA术,分别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DHS组相比,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均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DHS组,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改善效果明显、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少,有效促进功能的恢复,从而真正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尽快痊愈。

    关键词 动力加压髋螺钉术;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术;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一种临床常见的骨外科病种,发病率占髋部骨折的一半以上,好发于高龄老年人,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中的一类常见骨折,其发病多与骨质疏松有密切相关性。因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病人数呈大幅增加。且老年患者的全身状况较差,易受关节功能活动、生理性退行性病变及骨质疏松等症的困扰,其有关功能损害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可以致命。股骨粗隆间骨折传统上多采用保守疗法,但有致残率较高的缺点。目前临床中多施行内固定予以治疗,因稳固的内固定术有利于患者治疗后尽快下床和功能锻炼,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早期手术已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有关临床研究报道,对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及早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有助于患肢部位功能恢复及保持关节生理的完整性。常用的方法包括行动力加压髋螺钉(DHS)及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两种手术,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因此,本文通过两种内固定方式对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临床治疗效果,优选手术方法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及早康复。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2月-2017年4月收治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6例,入院后均经X线或CT检查及临床症状诊断进行证实。其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53~80岁,平均(68.6±5.6)岁。平均分两组,每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内固定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者病程1~28个月;患者首次接受此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术后随访结果真实有效。排除标准:因恶性肿瘤所引发的病理性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有严重内科疾病患者等。

    方法:对所有入选患者住院后术前进行全身麻醉,并对其操作环境进行常规消毒。患者取仰卧位,实施常规检查,相关术前理化检查完毕后进行两种不同的内固定治疗。PFNA内固定术:对入选的PFNA组患者进行手术时选择股骨粗隆顶端部位附近的纵形切口,与外展肌纤维行钝性分离,在大粗隆顶点偏内缘将导针钻入髓腔内,沿着导针开口扩髓,股骨近端处将PFNA主钉置入,插入粗细及深度均合适,插入时以拉力螺钉凹槽中点延长线即1/3处的股骨颈纵轴作为深度标准,以侧向瞄准杆辅助在股骨颈内钻入螺旋刀片以置入长度合适的远端锁钉1枚并安装尾帽,缝合伤口。DHS内固定术:DHS组患者选择股骨大粗隆外侧直部位纵形做切口,裸露股骨近端外侧面,在距大粗隆顶端附近将导针钻入,并确认导针位置,选择长度合适的头钉植入内,安妥髋动力钢板后拧入远端螺钉,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置入的引流管,缝合切口,进行负压引流。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

    评价指标: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例数进行记录;术前及术后做Harris评分表评估。Harris评分分为4级: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0~69分为差,计算其优良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单因素结果分析,采用X2检验及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长及术后骨折所需完全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Harris评分比较:与DHS组比较,PFNA组优良率较高,达到9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下肢承重及過度负荷情况下极易发生。而临床中在患者体质允许时应及早进行内固定术并预防相关并发症。临床上内固定术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髓外固定系统(DHS方式)及髓内固定系统(PFNA式)。DHS作为在临床应用较早的一种髓外固定术,被称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金标准。但在应用中发现当股骨旋外时DHS因没有内支撑,易致再次骨折,且手术中为更好地将导针置入,需将大部分外侧肌群予以剥离,加大切口长度,增多出血量,从而增加对患者的损伤程度。而PFNA本身存在较好的加压和抗旋转作用,可作为一个部件完成抗内翻畸形与抗旋转的新一代髓内固定系统。在操作中PFNA无需做大切口,也无需对外侧肌群剥离,明显降低对患者的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DHS组相比,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均缩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明显优于DH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大幅度降低。提示PFNA术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尽快痊愈。 (艾尼瓦尔·艾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