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医生·上半月》 > 2011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288984
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缓解期5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日 谢小娟 彭幼 王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观察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缓解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哮喘缓解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对照组于每年的7-9月给予口服缓释茶碱和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缓解期疗效高于口服缓释茶碱和吸入激素组,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三伏天;腧穴敷贴;中药外治法;支气管哮喘

    【中图分类号】 R91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27-02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1]。属于中医“哮病”范畴,常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劳倦而诱发。临床上多数患者由于教育水平、经济条件以及当地医疗资源有限等因素,往往只注重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而忽视缓解期的防治,以致病情反复发作,不但造成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而且浪费大量的医疗资源。故而防止复发亦成为治疗的关键。我院在2007年-2010年连续4年在夏季三伏天采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5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内科学》第七版及分期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第七版中哮病诊断标准制定。

    1.2一般资料:病例选择100例在2007-2010年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15~65岁,平均(55.18±8.62)岁;病程1~20年,平均(14.63±1.36)年。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12~68岁,平均(55.73±6.73)岁;病程0.5~20.5年,平均(13.13±1.85)年。2组资料比较无差异显著性,具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药物制备:白芥子30g,延胡30g,细辛15g,甘遂15g,混合研末,每次取适量药末与25毫升姜汁混合,做成6个药饼,每个约直径3cm,高1cm。

    2.2取穴:双侧肺腧、脾腧、定喘,避开皮肤发红破溃、水疱部位。

    2.3操作方法:两组患者除在发作期给予解痉平喘、抗过敏、化痰、有感染者抗炎等治疗外,对照组在每年的7-9月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吸入每次200μg,每日2次;缓释茶碱0.1g,口服,每日2次。治疗组在每年三伏天的初、中、末三伏时,予三伏天穴位敷贴。用麝香风湿膏将药饼固定在以上穴位上,每次保持4~6小时。若贴敷时间未到但患者疼痛难忍,可提前去除药饼。

    2.4注意事项:治疗期间,禁沐浴及同房,戒烟酒,勿食生冷辛辣海鲜虾等食物,不过度吹电扇、开空调。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标准拟定[2]。显效:一年内哮喘发作次数≤1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一年内哮喘发作2次;无效:症状无好转,一年内哮喘发作3次或3次以上。

    3.2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治疗组显效3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64%。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3不良反应:所有观察病例治疗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咽部不适2例,头晕2例。

    4讨论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几个伏日均为庚日,庚日属金,肺属金,二者相配,为诊治肺病的好时节。三伏之日,自然界阳气隆盛,人体阳气多升旺,故人体虚阳有欲动而趋于好转的态势。三伏天穴位敷贴是在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思想指导下,运气学说和天灸疗法的结晶。它利用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人体腠理疏松开泻、荣卫通达,便于药物吸收的特点,顺时就势摄取阳气进行中药穴位敷贴,在局部腧穴敷以辛温发散,逐痰走窜的药物,结合穴位和药物作用,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作用到达有关脏腑,达到祛除内伏寒痰,宣通经络,补益人体阳气的功效。白芥子温阳运气,化痰宽中;延胡行气活血;细辛祛风散寒,温肺化饮;甘遂驱逐痰涎;再配以温中作用的姜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3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