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医生·上半月》 >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286610
留置导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原因及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侯万春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探讨留置导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原因及其护理方法。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1例与治疗组29例,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管后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全身抗生素配合局部抗生素冲洗方法,隔日收集尿液,约14天时间,对比两组患者留置尿管细菌培养的阳性率。结果: 随着导尿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尿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增高,治疗组尿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严格遵守无菌导尿术及保留尿管期间的护理,配合使用护生素,可降低留置导尿管感染率。

    【关键词】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原因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48-02整理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留置导尿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留置导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原因及其护理方法,现将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整理我院外科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因泌尿结石、前列腺病变等疾病须留置导尿管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3.0±9.1)岁,留置导尿管前尿细菌培养均为阴性。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与治疗组29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严格的密闭式引流,行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管后给予常规护理,但不给予抗生素;治疗组患者留置导尿管后,配合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局部抗生素冲洗,采用0.5%碘伏行会阴及尿道口消毒比0.1%新洁而灭防止尿路感染。

    首先,对患者进行一定的留置导尿管的作用,消除使用导尿处理的紧张心理,在插管操作时,做好隔离,保护患者的隐私。结合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尿管应用方法,如果插管后发现尿液引流不畅,仔细观察原因,是否是插管深度不够或脱出膀胱、插入过深及阻塞等问题。可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如冲洗液自导管周围渗出,则表示插管深度不够或脱出膀胱,消毒后再行插入,见尿液流出后再行固定。

    本组2例前列腺病患者第一次插管失败,这时医护人员让患者做深呼吸,放松膀胱肌肉,并给予移多卡因尿道黏膜麻醉,减轻患者疼痛,抑制尿道括约肌痉挛,再慢慢插入导管,以防拉伤。对患者进行一定的留置导管教育,每日嘱咐患者摄入充足的水分,增加排量,预防结晶与感染的发生;指导患者加强膀胱功能、骨盆底肌的训练,增加患者控制排尿能力,减少留置导尿时间。

    插管隔日起按无菌操作收集尿液送细菌培养,分别于第2天、第4天、第6天、第8天、第10天、第14天观察并比较两组尿液细菌感染阳性率。分析细菌感染阳性率产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1.3数据处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14天观察发现,随着留置导尿管时间的延长,细菌培养感染阳性率不断增高,但治疗组感染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全身抗生素及局部使用抗生素冲洗可有效降低留置导管的尿路感染机率,具体详见表1:

    表1 两组细菌培养感染阳性率对比

    组别例数第2天第4天第6天第8天第10天第12天第14天治疗组290/290/290/291/292/293/293/29对照组212/215/219/2112/2113/2117/2119/213原因分析及护理讨论

    3.1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原因分析

    3.1.1尿路操作因素:尿道是无菌环境,而导尿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操作,常导致尿道黏膜损伤,破坏黏膜的保护作用,如导尿使用不当,易造成尿路感染。尿管过粗则刺激尿道及膀胱,增加损伤程度;尿管过细则使尿外溢,尿管脱落,增加插管次数。

    3.1.2病毒感染因素:本组试验发现,配合一定抗生素使用在抑制尿路感染有一定作用,这是由于导尿管留于尿道中,破坏了正常的生理环境,削弱了尿道及膀胱的细菌防御作用,易导致细菌侵入。如果导尿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尿管污染,则相当于将外在菌直接种植于尿道及膀胱内,尤其女性,由于其尿道短、直且易扩张,导尿使细菌侵入及增殖,易造成尿道及膀胱的逆行感染。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在不使用任何药物抵制细菌侵入的情况下,留置导管时间越长,尿路感染阳性率越大。

    另外,人体尿道口由于接近肛门,易受粪便、分泌物等的污染,且与内衣裤被褥直接接触,成为造成尿路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如果留置导尿管时,尿道口消毒不严密,操作不规范,则尿道口周围的细菌会沿尿管与尿道间隙逆行、侵入膀胱,导致尿路感染。

    若导尿管与接尿袋连接处反复打开,且消毒不严密,则可能人为地造成细菌自开口处进入管腔,进而侵入尿道及膀胱。研究发现,每天更换一次接尿袋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每三天更换一次尿袋。因此,尿管与尿袋要紧密连接,以引流通畅为宜。

    留置导尿管后,膀胱冲洗也会增加膀胱黏膜受损的机会,增加感染率。

    3.2留置导尿管的护理要点

    3.2.1规范操作,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工作:在对患者行留置导尿护理前,要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尿管的作用,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在插管前要保持隔离操作,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成人尿管选用10、12号尿管,小儿选用 8~10号尿管,女性插入5至7cm,男性22~24cm。如果双腔气囊导尿管,则须见尿后再插入4至6cm,轻拉导尿管有阻力感,表示导尿管已固定于膀胱内,可使气囊不会因插入太浅而导致损伤尿道。插入过程中动作应尽量轻柔,防止二次损伤。指导留置尿管患者进行一定的膀胱功能训练,及骨盆底肌锻炼,增加患者控制排尿的能力。可指导患者在留置尿管期间摄足充足的水分,预防结晶与感染。

    3.2.2保持尿管及操作过程的卫生,预防逆行感染: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污染。一般来说,加强导管外细菌防范与清除是降低感染发生率的关键。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情况,尤其检查尿管通畅与否,观察尿管引流液颜色、量的变化,旋转空贮尿袋,防止由于尿液过满,病菌随尿液逆行而导致导尿管腔内逆行感染。尿袋的高度应保持低于耻骨联合水平,防止逆行感染。

    3.2.3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观察发现,留置导尿时间越久,尿路感染机率越大。因此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尽量减少留置导尿管的时间,或可采用其他方式代替留置导尿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2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