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医生·上半月》 > 2012年第2期
编号:12283725
做个好梦睡个好觉(续)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心理医生.上半月》 2012年第2期
     5.“不做梦”是因为不记得梦

    人在清醒状态下是理性的,然而,理性疲劳后就要休息,进入睡眠状态:人在睡眠状态下是感性的,就好像将禁锢水面的冰块撤掉一样,平静的水面就会荡漾起情绪的涟漪。梦就是这些情绪的反映,记得梦就记得情绪,第二天的理性思维就会被情绪干扰,因此,过度理性的人的潜意识中就会采取记不住梦的策略,以便让自己的理智更清醒。

    其实,无论能否记住梦中的情景,梦都可以影响我们清醒以后的情绪。

    自称不做梦的人,利用“忘记”将情绪与大脑的连接阻断,使梦中产生的情绪不干扰自己白天的理智。但是,梦依然干扰着自己白天的情绪,只是,这些被干扰的情绪以更加隐蔽的、躯体化的形式反映出来。比如:焦虑梦可诱发胃痛,恐惧梦可诱发肩背痛,悲痛的梦可诱发胸闷、心绞痛等。这些躯体的痛苦强迫梦者停下日常的繁杂事务,面对自己的身体。

    曾经有一位企业家,因为一件纠结的事情找我进行心理分析。
, 百拇医药
    这是一个非常干练的人,情绪平稳、头脑清楚,他自称自己最近几年从不做梦。我分析他没有梦的原因是因为情绪隔离的结果,他需要伪装的东西增多,对自己情绪的压抑力度增强了。对此说法他强烈反对,认为自己这几年在商场上磨练得越来越成熟,处理事务的能力增强了,因此不像年轻时那样心潮起伏、波澜壮阔,所以,梦自然就减少了。

    我没和他争论,分析继续进行。几次心理分析后,他告诉我自己开始做梦了。这个当初炫耀自己无梦的男人,谈到自己的梦竟然像初嫁的女孩谈论自己的如意郎君一样兴奋和羞涩。后来,他在咨询室里变得越来越温和,不知不觉间,我们之间的分歧消失了。

    有一天,我引导他围绕自己新做的一个梦进行积极想象,随着想象的深入,我发现他的身体越来越倾斜,右手紧紧地抓住沙发扶手,右臂裸露处的皮肤隐隐看到些鸡皮疙瘩,表情看起来很凝重。我感觉他似乎被恐惧震慑住了。“怎么了?”我问。“没,没什么”他回答。“您看过去很紧张,身体的右侧不舒服吗?”“没有啊!”他调整一下身体姿势,很自然地回答。但是,他的表情依然凝重。我继续诱导他做想象,他的身体再次倾斜,看过去像是要躲避右边的什么危险。
, 百拇医药
    “看看右边有什么过来!”我伏在他耳边果断地说。

    “啊——车!”他几乎是惊叫着猛地一下将身体靠到了沙发的左侧,随即,他的身体缩成一团,开始剧烈颤抖,口里呢喃着:“我不要死!我不要死!”这样痉挛似的颤抖持续了将近十分钟,他才慢慢安静下来。这时,他回忆起来自己在一年前曾经遭遇过的一场车祸。其实是有惊无险的一个事故,当时身体没有受到任何损伤。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心跳有点快,可能是应激反应,几天之后就恢复了。这件事早被自己忘得一干二净,今天怎么会被激起如此大的恐惧呢?他很是不解。还有,在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自从那场事故后,他几乎没有自己开过车。

    一个愿意将自己标榜成硬汉的人,当然在事故面前不会表现出任何畏惧。当一辆大越野奔驰从右侧直冲着自己而来的一刹那,强大的恐惧袭击了他,他本能地使出浑身解数逃离了厄运。但是,恐惧情绪并没有消失,心跳加快是恐惧情绪躯体化的反映,是身体向他发出的信号。他没有理会这些,用坚强的意志将恐惧压抑下去了。
, http://www.100md.com
    释放了恐惧情绪后,他第一次自己开车跨省去办事,到达目的地后他很自豪地发信息给我,那是一种超越后的喜悦。更有意义的是,他的生活和事业都有了质的飞跃。

    他不再否认自己是一个善于压抑情绪的人,并且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情绪。他依然情绪平稳、头脑清楚,而且更有亲和力了。

    隔离是情绪压抑的一种形式,是人的一种“生存策略”。也就是说,为了避免情绪影响理智,干扰人的社会判断,或者为了避免情绪带来的心理痛苦,于是将波动的情绪隔离在感觉区域之外,把情绪“埋葬”在躯体里封存起来,不允许它们出来“兴风作浪”。这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情绪处理方式,是一种心理自欺行为。

    善于隔离情绪的人表现出过度理性,他们外表看起来情感淡漠、心态平稳,好像没有情绪波动一样。其实,任何人都有情绪波动,这类人也有,只是他们将情绪隔离了,隔离在躯体的牢笼中。情绪都是能量,这些能量长期得不到正常宣泄就会起来反抗,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破坏性力量。
, http://www.100md.com
    如果把我们的躯体比喻为一栋房子的话,房子的主人就是我们的主体意识,房子内养的一些小猫、小狗就是我们的情绪。每当繁忙的主人在客厅会客,或者在书房看书时,调皮的小猫、小狗就上蹿下跳地干扰,主人不胜其烦,只好把小猫、小狗们关到卧室或库房去。虽然小猫、小狗不再妨碍主客之间的谈话,不再妨碍主人读书,但是恼怒的它们却会将关闭自己的地方搞得~团糟,这就是情绪躯体化的原因。有位女士,特别反感自己的一位领导,因为担心领导发现自己的反感,所以每次见面都极力讨好,开始时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后来应付起来便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但因此造成的心理压抑,使她不得不来就医。

    有人说自己的情绪状态一直很好,但身体状态却屡屡出问题。那是因为他情绪的小猫、小狗本来不好,也许是饿了、需要喂食,也许是寂寞了、需要和主人聊天,也许是委屈了、需要主人抚摸一下。在情绪不好的最初,只需要一点点关注就能搞定;但是,情绪的主人太忙了,他没有工夫顾及这些,只好把捣乱的小猫、小狗强行关起来、压抑下去。这使本来就痛苦着的小猫、小狗们更痛苦、更委屈,只能通过破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呼唤主人的关注。直到有一天,压抑的大门被小猫、小狗破坏掉,甚至关闭小猫、小狗的房间都被搞得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主人才幡然醒悟。

    近年来诸多社会精英人士,比如企业家、院士、教授等英年早逝的现象很严重。大多忽然之间就身染重病或猝死,似乎一点前期征兆都没有。其实不是没有征兆,是大家没有倾听到那些信号。长期的情绪隔离使我们的大脑倾听躯体的能力下降甚至丧失了。

    (编辑:唐棣), 百拇医药(王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