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0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033560
火针治疗痤疮的机理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日 吴珮玮 黄 蜀
第1页

    参见附件(3018KB,3页)。

     【摘要】通过研究阐释火针对实验性痤疮兔皮损局部病理的影响,初步揭示火针治疗痤疮的作用机理,为火针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痤疮;火针;局部病理

    【中图分类号】R245.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13-3

    1实验方法

    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火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实验组按文献[1]于每只兔左右耳内侧面耳管开口处约2cm×2cm范围,每日涂2%煤焦油溶液1次,每次约涂0.5m1,连续2周。正常对照组涂橄榄油,方法同前。造模14天后,火针治疗组给予火针治疗。阳性对照组(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0.5g均匀涂于患处,每日2次,共20日。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火针治疗组在末次治疗5日后(其余各组为末次给药后24小时)处死动物,然后取下耳部涂药处皮肤全层,进行常规病理观察,分别对每只家兔做肉眼观察及切取皮损组织活检,于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

    2研究结果

    正常对照组:耳廓皮肤表面复层鳞状上皮结构完整,上皮细胞无水肿、变性、坏死、增生及萎缩症及溃疡形成。深层毛囊、皮脂腺及汗腺组织无特殊病变。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完整,无肿胀、变性、坏死及增生,管壁及周围组织无炎症改变。中心部位弹性软骨形态正常,软骨细胞、软骨基质及软骨膜结构和染色反应正常。耳廓间质纤维组织无增生及变性,无急性及慢性炎症改变(图1,2)。

    图1图2

    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兔耳廓皮肤表面复层鳞状上皮增厚,部分毛囊扩张呈漏斗状,毛囊内角化过度,毛囊壁破损,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皮脂腺增生。部分耳廓间质出现灶性小脓肿或急性炎症改变,炎症部位有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完整,无肿胀、变性、坏死及增生(图3~8)。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火针治疗组:与模型组对照,耳廓皮肤表面复层鳞状上皮增厚明显减轻,毛囊扩张、毛囊内过度角化均有所好转,间质充血以及炎性细胞浸润基本消失。皮脂腺增生不明显(图9~16)。

    图9 图10

    图11图12

    图13图14

    图15图16

    达林组:本组病理改变与治疗组相似,深层皮脂腺及汗腺组织无特殊病变(图17~20)。

    图17图18

    图19图20

    3检测指标

    病理观察:各组从角化程度、表皮增厚程度、毛囊扩张程度、皮脂腺增生程度和炎细胞浸润等5个方面重点观察。随机选5个视野测量角质层,表皮厚度的平均值,毛囊和皮脂腺长径与短径之和的平均值。毛囊内角化物质多少和炎细胞浸润程度按以下评分标准进行。

    ①毛囊内角化物质多少评分标准

    0:与正常组相同(0分);

    +:角化物质增多,但不致密,且为未充满毛囊(1分);

    ++:角化物质致密,但未充满毛囊或角化物质不致密,但充满毛囊(2分);

    +++:角化物质致密,充满毛囊(3分);

    ②炎细胞浸润程度评分标准

    0:与正常组相同(0分);

    +:局部性炎细胞浸润,细胞散在(1分);

    ++:局灶性炎细胞浸润,细胞较密集或出现多个浸润灶(2分);

    +++:弥漫性炎细胞浸润(3分);

    各组对家兔痤疮模型的组织学作用见表1。

    “火针对实验性痤疮兔的治疗机理研究”试验表明,空白对照组的耳廓表皮、毛囊、皮脂腺、汗腺、间质等均未见异常病理改变。模型组动物皮肤有明显的痤疮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皮肤角化过度、毛囊扩张、毛囊壁破损、皮脂腺增生、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火针治疗组与达林组实验动物皮肤病变程度较模型组有所减轻,表现为耳廓皮肤表面复层鳞状上皮增厚明显减轻,毛囊扩张、毛囊内过度角化均有所好转,间质充血以及炎性细胞浸润基本消失,皮脂腺增生不明显,有病理学差异。火针治疗组与达林用药组对痤疮治疗无显著病理学差异。

    4讨论

    依据前期研究结论及相关文献研究结果[2],提出“火针可通过改善痤疮局部皮损的病理变化而发挥对痤疮的治疗效应”的假说。首次提出火针可通过改善痤疮皮损的病理变化而发挥对痤疮的治疗效应的重要理论。首次通过火针介入痤疮动物模型,运用客观的病理改变指标来判定火针治疗痤疮的有效性,探讨其作用机制。此研究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若能达到预期研究目的,则可为火针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提供客观依据。现探讨如下。

    4.1火针在痤疮治疗中的作用

    痤疮属于热性病症,而火针治疗亦为火热疗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何谓逆从?…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所谓反与从是以寒治寒、以热治热,顺其气的反常方法。热证用火针治疗属于反治与从治。《理瀹骈文》曰:“热证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能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也。”明代医家龚居中认为火有拔山之力,《红炉点雪》中曰:“凡虚实寒热, 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可见以热治热是有历史渊源的。古人早就提出“以热引热”、“火郁发之”的理论,“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概括了火郁为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火热其性炎上,喜升散而恶蔽遏,在某种原因的作用下使之不得升散和外达,故《丹溪心法》也有“气有余便是火”之说,阐明了火热郁闭而产生热病的病机。实火为病,热势激荡耗伤气血阴阳,同时使正气拂郁,并往往正邪互郁,或郁在表,或郁在里,或郁在局部,仅只以苦寒清泻为治,很难使疾病痊愈,这就是《内经》“火郁发之”的机理所在。热毒内蕴,拒寒凉之药不受,清热泻火之法没有发挥作用之机,而火针疗法具有以热引热、引气和发散之功,因而可使火热毒邪外散,达到清热解毒止痛兼具借火助阳善行气血之效。

    4.2火针疗法机理探讨

    火针疗法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既有针的刺激又有温热刺激,它能促进气血运行,鼓舞正气,正气充盛,则能排除脓毒;且有引气和发散之功,可使火热毒邪外散,从而达到活血行气,祛邪解毒的目的。因此能广泛运用于皮肤科多种疾病。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火针治疗对甲皱微循环有一定的影响,它可使血色变红,血流速度加快,血流态势好转。另外,通过对针刺局部红外热象图的观察,经火针治疗后病变部位的温度明显提高。有研究报道以火针直接刺病位及反射点,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旺盛代谢,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恢复。由此可以证明,火针能够改善气血运行,具有行气活血、温通经络的作用。现代有关临床研究报道指出,火针前白细胞数值正常者,针刺后增减不一,而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白细胞高于正常值者,经火针治疗后有较明显的改变。火针治疗后,除了局部的血液供应增强外,还可促进白细胞的渗出和提高其吞噬机能,进而帮助炎症的消退,并使炎症局限化,不致蔓延到全身各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1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