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0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033443
ACEI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162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日 蔡清亮
第1页

    参见附件(1795KB,2页)。

     【摘要】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6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42例)应用常规剂量血管紧张素转胺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组在应用常规剂量ACRI或ARB基础上,分别给予雷公藤多甙20mg/d(低剂量组)、30mg/d(中剂量组)、40mg/d(高剂量组)(每组各40例),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24h尿蛋白定量均减少。雷公藤多甙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治疗组24h尿蛋白分别由治疗前(2.7±0.9)g、(2.7±0.9)g、(2.8±0.9)g减少到治疗后(2.2±1.0)g、(2.1±0.9)g、(1.9±1.0)g(P均<0.01),下降率分别为17.8%、22.8%、30.4%;对照组24h尿蛋白由治疗前(2.4±1.2)g减少为治疗后(2.0±0.9)g(P>0.05),下降率为16.3%。雷公藤多甙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外周血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水平,且随雷公藤多甙用药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加,24h尿蛋白定量下降率增大,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外周血象未见明显不良影响。

    【关键词】雷公藤多甙;糖尿病肾病;蛋白尿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44-2

    虽然目前对糖尿病肾病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但降低尿蛋白无疑是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发展、肾功能恶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在糖尿病肾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甙以观察其对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作用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符合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标准的1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来自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2006年4月至2009年7月肾病科和心内科住院病例,符合以下标准:(1)符合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标准[1];(2)24h尿蛋白≥1.0g;(3)血清肌酐(scr)<265.2μmol/L;(4)无其他肝肾疾病及白细胞不低于3.5×109/L;(5)血糖控制稳定,糖化血红蛋白≤7.5%;(6)使用常规剂量ACEI或ARB血压控制稳定,血压≤150/90mmHg。

    1.2分组将其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42例,雷公藤多甙治疗组分为低剂量组(20mg/d)、中剂量组(30mg/d)、高剂量组(40mg/d),各40例,共计120例。4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1.3治疗方法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适当的低蛋白饮食[0.6-0.8g/(kg/d)]及支持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ACEI或ARB,治疗组在应用常规剂量ACEI或ARB基础上,公别给予雷公藤多甙20、30、40ml/d,疗程为3个月。服用雷公藤多甙组2周内复查肝功能及血常规,如出现丙氨酸转氨酶(ALT)或天冬氨酸转酶(AST)升高超过正常值2.5倍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3.5×109/L停用雷公藤多甙。

    1.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观察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比色法,日立7070分析仪)及肾功能[尿素氮(BUN)、Scr]、肝功能[白蛋白、ALT、AST、碱性磷酸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析)的变化(常规生化法检测)。

    1.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计量资料治疗前后用配对t检验,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F检验,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采用SPSSll.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24尿蛋白变化各治疗组间及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24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各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均减少(P均<0.01);对照组24h尿蛋白也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治疗组间及治疗组和对照组间比较,24h尿蛋白定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及下降率的变化

    24h尿蛋白定量(g)下降率(%)

    对照组(42例)治疗前2.4±1.216.3

    治疗后2.0±0.9

    低剂量组(40例)治疗前2.7±0.917.8

    治疗后2.2±1.0

    中剂量组(40例)治疗前2.7±0.922.8

    治疗后2.1±0.9

    高剂量组(40例)治疗前2.8±0.930.4

    治疗后1.9±10.

    2.224h尿蛋白定量下降率比较雷公藤多甙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治疗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下降率分别为17.8%、22.8%、30.4%;对照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下降率16.3%,各治疗组间及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变化。治疗前后各组间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公藤多甙治疗组因肝功能损害而停药者共计2例(占3.3%),发生于用药后2周内,以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升高为主,肝酶升高超过正常值2.5倍,停用雷公藤多甙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后于1个半月内肝酶基本回落至正常。因白细胞计数降低而停药者共计2例(占3.3%),发生于用药后1个月内,停药后1个月恢复正常。

    3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糖代谢紊乱、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多种细胞因子以及遗传背景均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肾小球硬化,特征性临床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受损。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且蛋白尿作为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加速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肾功能的恶化[1]。因此,积极有效的降低尿蛋白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对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治疗除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及低蛋白饮食等手段以外,公认的药物就是ACEI/ARB类降压药。ACEI/ARB类药物作用于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多个环节而发挥其降低尿蛋白作用,众多的循证医学依据都证实了该类药物的长期、大量应用能有效降低尿蛋白。然而因安全性等因素的限制,大影响了该类药物的临床疗效。

    雷公藤多甙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目前已广泛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和和狼疮性肾炎等多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可有效减少蛋白尿的排出。而有关包括雷公藤多甙在内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目前还罕见报报。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甙发现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水平,且随雷公藤多甙用药剂量在一定范围增加,24h尿蛋白定量下降率增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9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