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0年第7期
编号:12027232
王好古遣药制方的创新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摘要】探讨易水弟子王好古在药学领域方面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王好古;遣药制方;创新

    【中图分类号】R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184-1

    王好古是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易水学派是以研究脏腑病机为中心的医学流派。创始人是金元时期河北易州的张元素,因此称为易水学派。主要包括张元素及其弟子李杲、王好古,以及李杲的弟子罗天益。易水学派的创新较多,本篇仅探讨易水王好古在前贤及其师李东垣药学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创新研究。

    王好古精研《内经》并以《伤寒论》的辨证用药为法统,以《神农本草经》所论的药物功效为标准。王好古的创新成就如下。

    1重视气味及配伍

    王好古用药比较重视药物的气味,继承了张元素、李东垣的药学思想。王好古在《汤液本草卷上·东垣药先生·制方之法》[1]中说:“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药之气味。不比同时之物,味皆咸,其气皆寒之类是也。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其方者,必且明其为用。”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不但详细论述药物气味厚薄、寒热升降等理论,还在论述药性中先给出每味药气味、厚薄。

    王好古尤重药物的配伍,认为药物配伍不同则功用也不相同,甚至归经也发生变化。临证遣方用药时不能割裂地看待药物之功效。所以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经常引用方剂,方药合论或对比它药。

    如王好古在《汤液本草·卷中·草部》[2]人参条下有:“《象》云:治脾肺阳气不足,及能补肺,气促,短气少气,补而缓中,泻脾肺胃中火邪,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升麻一分,人参三分,为相得也。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火邪,茯苓为之使。……海藏云:今易老取沙参代人参,取其甘也。若微苦则补阴,甘者补阳经,虽云补五脏,亦需各用本脏药相佐使,随所引而相辅一脏也。不可不知。”

    又如王好古在《汤液本草·卷中·草部》[3]天门冬条下论:“《象》云:保肺气,治血热侵肺,上喘气促,加人参、黄芪为主用之,神效。《心》云:苦以泄滞血,甘以助元气,及治血妄行,此天门冬之功也。……二门冬、人参、北五味子、枸杞子,同为生脉之剂,此上焦独取寸口之意。日华子云:贝母为使,镇心,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并嗽,消痰及风痹热毒,游风烦闷,吐血。去心用。”论述门冬与人参、五味子配伍则入心生脉;与贝母配伍则入肺治咳消痰。等等。

    2五脏补泻

    王好古全面继承了易水学派的药物补泻理论。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首先引用易水开山张元素《医学启源》中《脏气法时补泻法》,该篇以《内经·脏气法时论》为基础,结合易水学派之药学理论及用药方法,论述五脏苦欲补泻原则。并且又引用了张元素《医学启源》中《脏腑泻火药》,指明各脏腑泻火的主药又补充了佐药。如《汤液本草卷上·脏腑泻火药》[4]中说:“黄连泻心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肺火桅子佐之,黄芩泻大肠火;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柴胡泻胆火亦以黄连佐之;白芍药泻脾火,石膏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柴胡泻三焦火黄芩佐之。以上诸药各泻其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君、合为臣处,详其所宜而用,勿执一也。”

    3归经及引经报使

    张元素首创中药归经及引经报使学说,王好古传承了元素的这一理论,并在实践中进行完善和发展。王好古非常重视归经理论,在他的《汤液本草》中论述药性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归经及引经报使理论。王好古的《医垒元戎》厥阴篇中论“三阳头痛”例[5],即是将药物归经理论成功应用于临床用药加减例中,充分体现其重视药物归经的用药学思想。王好古还详细列举了三阳经头痛用药之规律,使读者对三阳经头痛所主之方药,一目了然。如他在治三阳头痛方下释义: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川芎行诸经之头痛;防风、荆芥、葱白辛散上行,疏风透邪外出;细辛通窍止痛。而方中最妙之处在于加升麻、葛根、柴胡升清上提之品以生发阳经之气,而使头目清澈,且柴胡又善治少阳经之头痛。王好古言“三阳头痛”,说明王好古是以三阳分经论治阳证头痛的,治疗时不能一概而论,邪袭某经,治疗当以该经所主之药为主。如以阳明经前额及眉棱骨痛者,当以白芷为君药,剂量亦应偏大。王好古虽未明言诸药所归之经,但不能不知,论“三阳头痛”是王好古药学思想中所提倡的药物归经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4温养脾肾

    王好古汲取了仲景等医家的理法方药,既传承洁古、东垣温补脾胃的思想,又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阴证是脾肾内伤的主张。在东垣温补中焦思想之上,进一步扩大为温补脾肾的治疗范围,对阴证的治疗重温养脾肾,偏于辛热。例如王氏治疗阴证的方剂,有一部分是脾肾双补之剂,如附子散、白术散、肉桂散等。

    王好古治阴证,虽主张温养偏于辛热,施用时却很谨慎。如在《阴证略例·举古人论阴证例》[6]中说:“以其阳病见阴脉,故有外阳内阴者,与阳药俱得其生矣,药当从温,不可遽热,黄芪汤之类是也。”

    总之,王好古在药学领域的贡献很大,他的著述《汤液本草》对易水学派的药学理论如气味厚薄、寒热升降、脏腑辨证用药及归经、引经报使等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创新,是易水学派药学思想智慧的结晶,并吸收历代医家的药学理论和经验,集历代本草学成就于一书,代表了当时本草学研究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本草学的重要著述之一。

    参考文献

    [1][2][3][4] 盛增秀.王好古医学全书·汤液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4,36,39,8-9.

    [5] 李凯,郑丰杰,洪原淑.浅析王好古对易水学派的贡献[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6):51.

    [6] 盛增秀.王好古医学全书·阴证略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9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