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0年第8期
编号:12023880
中药药物熏蒸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药蒸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门诊和住院的慢性肾功能不全3、4期的病人6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药蒸治疗,隔日一次,一月为一疗程。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Scr、Bun、Hb、Alb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结果比较Scr、Bun、Hb、Alb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Scr、Bun、Hb、Alb差异显著(P<0.01);两组在治疗前水肿,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倦怠乏力,皮肤瘙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药药蒸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可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药;药蒸疗法;慢性肾功能不全

    【中图分类号】R2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150-2
, 百拇医药
    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进入失代偿期以后,已不能有效的排泄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如何保护残存的肾功能,促进毒性物质的排泄,减轻毒性物质对身体各脏器的损伤,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中药药物熏蒸疗法治疗CRF3、4期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我院自2003年11月至2005年5月期间门诊及住院的CRF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8~63岁,平均年龄52.8±8.9岁,肾功能衰竭期18例,尿毒期12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6例,马兜铃酸性肾病2例;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6~62岁,平均年龄51.6±9.6岁,肾功能衰竭期19例,尿毒期11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0例,高血压病5例,糖尿病4例,马兜铃酸性肾病1例。
, 百拇医药
    1.2统计学处理经过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例性别组成、病程长短及病情严重程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2纳入及排除标准

    2.1纳入标准(1)入选病例均符合王海燕《肾脏病学》慢性功能不全3、4期诊断标准[1]。(2)因经济或其他原因拒行腹透及血透的尿毒症病人。(3)能够配合治疗研究。

    2.2排除标准(1)恶性高血压,(2)心衰及活动性心血管病变,(3)感染发作,如肺部感染等。

    2.3疗效评定标准采用《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Scr降低>30%;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好转,Scr降低>20%;无效: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或病情恶化者。

    2.4征候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症状分级量化表计分。其中无症状记为0分,轻度记为1分,中度记为2分,重度记为3分。
, 百拇医药
    3治疗方法

    3.1西医基础治疗两组病人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1)精蛋白(0.6~0.8g/Kg/d)饮食;(2)控制血压;(3)纠正酸中毒;(4)法能0.25~0.5ug/d抑制甲旁亢及调整钙、磷代谢;(5)促红细胞生成素(依倍)2000u,皮下注射,3次/周,叶酸10mg,3次/d,福乃得1片,1次/d,纠正贫血;(6)预防感染、活血化淤及各种对症处理等。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药蒸治疗,隔日一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3.2中药配方及药蒸方法药物组成:黄芪、党参、附子、当归、桂枝、仙灵脾、杜仲、麻黄、大黄、丹参、赤芍、地肤子等。将中药放入药蒸器内的药锅中,加热前先浸泡半小时以上,专职护士陪同护理操作,用中药蒸汽将药蒸器内的温度升至35~40度,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药蒸器内的温度,治疗时间根据病人情况而定,一般为30~60分钟,治疗过程中约使病人排汗0.5~1千克。药蒸后用干毛巾擦干,原则上不让病人淋浴,以利于皮肤上中药继续吸收。
, http://www.100md.com
    3.3注意事项(1)治疗室内设置温控装置,治疗时避免患者感冒。(2)治疗过程中患者可适量饮水,防止脱水。(3)患者如有头晕、心悸、胸闷、喘憋等不适可给予吸氧,如不缓解应临时中断治疗。

    4观察指标

    4.1主观指标水肿,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倦怠乏力,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的观察。

    4.2客观指标血生化(K+、Na+、P3+、Ca2+、CO2-CP)、肾功能(Scr、Bun)、血浆白蛋白、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血压、脉搏、体重等安全性能指标观察。

    5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结果以率(%)表示,两组间治疗前后结果比较采用X2检验,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 百拇医药
    6结果

    6.1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15例(占46.88%),有效13例(占40.63%),无效4例(占12.50%),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显效5例(占16.67%),有效15例(占50.00%),无效10例(占33.33%),总有效率为66.67%。经统计学处理,P<0.O5,两组间差异显著。

    6.2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在治疗前Scr、Bun、Hb、Alb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一个疗程后两组结果比较Scr、Bun、Hb、Alb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Scr、Bun、Hb、Alb差异显著(P<0.01)。

    6.3主观指标的变化由表2可见,两组在治疗前水肿,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倦怠乏力,皮肤瘙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一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
, 百拇医药
    7讨论

    祖国医学早在《内经》、《难经》中提到“开鬼门,洁净府”,“去苑陈莝”的理论,即内病外治的方法,人体任何内脏出现疾病都可以通过血脉经络反映到体表,用开鬼门发汗排毒祛邪的方法治疗。现代医学研究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极强的吸收和排泄功能。人体皮肤约有200~1500万个小汗腺[3],分泌的汗液含水份99%-99.5%,固体0.5%-1%,汗与尿所含的物质很相似,包括多种盐类及有机物,大量出汗时,每24h可失去食盐达20g-40g之多,除氯化物外,汗液中还有尿素、氮、尿酸、肌酐、磷酸盐及某些酶等,一昼夜丢失约10g氮,尿毒症时病人的汗液中有大量无法经肾脏排出的尿素,在排泄废物和保持电解质与水平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4]。一般情况下每日排水约600-800ml,如在发热、运动、炎热天气等情况下每日可排出1000毫升甚至数升水分[3,5];皮肤具有一定的通透和吸收功能,分子量1530g的葡聚糖分子可透入皮肤[6],当温度与湿度增加时可促进皮肤的吸收,其吸收功能可增加好几倍[3],多种药物可通过皮肤吸收而达到治病作用。
, 百拇医药
    临床上CRF多为脾肾阳虚、气血不足之象,且久病挟瘀,所以在选药时注重选择温补脾肾、补益气血和活血化瘀药物,并配以引经通络之物。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温阳利水,两药配伍应用,发汗驱邪之力倍增;附子与麻黄配伍温阳祛邪之功更强;大黄泻下攻积,活血祛瘀,推陈出新;当归补血活血;黄芪、党参补肺健脾益气,仙灵脾、杜仲补肾温阳助气化;丹参、赤芍则活血化瘀,地肤子祛风止痒。全方温补与祛邪同用,避免祛邪而伤正,共奏疏通气血,宣泄腠理,发汗祛邪之功效。

    中药药蒸疗法属于中医外治祛邪法的一种。药物的蒸气,借助中药和热力的综合作用,目的是利用皮肤较大的体表面积排泄水分及体内的毒性物质,降低毒素对身体各脏器损伤,减轻病人的临床症状;通过刺激皮毛来激发肺气,从而达到通调水道利尿消肿的作用;同时通过皮肤吸收部分中药,改善临床症状,保护残存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衰竭的时间。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药药蒸通过皮肤巨大的体表面积和大量的汗腺可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及潴留的毒性物质,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的含量,清除体内毒素对机体各脏器的损伤,升高血浆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增强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明显改善CRF患者水肿、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倦怠乏力、皮肤瘙痒等症状;部分中药通过皮肤吸收,有效地缓解慢性肾功能不全本虚表实的临床症型,保护残存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速度。此方法安全、经济、可靠、无不良反应,发展前景广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85.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164,167.

    [3] 朱德生.皮肤病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2.

    [4] 杨惠标等.水浴治疗尿毒症的初步探讨[J].第三军医大学报,1994(1):

    67.

    [5] 王继生.实用皮肤病学(第一版)[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7,61.

    [6] 朱文元.临床皮肤病学(第二版)[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1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