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9年第7期
编号:13420624
孙西庆教授运用五脏辨证治疗中风病经验微谈(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7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9年第7期
     【摘 要】 中风病病位虽在脑,但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脏气血通过经络均可上达于脑。孙西庆教授治疗中风病多从整体观出发,认为五脏皆可令人中风,尤其看重脾、肺二脏对于中风病的影响。并提出治疗中风病应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辨证论治,不可把思维只局限于某一脏。五脏论治中风病不仅豐富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也为中风病的预防、康复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孙西庆;中风病;五脏辨证;经验

    【中图分类号】R27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4-0080-03

    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窍受损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各有相应的临床表现[1]。 《内经》虽没明确提出中风病病名,但记述了“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且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也有记载,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金匮要略》正式把此病命名为中风。唐宋以后,许多医家主张“内风”论,可以说是中风病因学的重大转折。其中刘完素认为“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主张“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力主“湿痰化热生风”;金元时期,王履从病因学出发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理论,认为“内伤积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明代李中梓又将中风病分为闭、脱二证,并为现在临床所应用。现代许多医家多从气血论治,认为中风病多为气虚血瘀。孙西庆主任从整体观,辨证角度出发,认为五脏皆可令人中风。

    1 中风病与五脏

    1.1 从肝脏论治 中风病的病机多分为虚、火、风、痰、气、瘀六端,肝与六端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在中风病的病理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肝病多为阴虚。阴津与气相互滋生,津能化气,阴津不足可导致气虚,肝病和气虚关系密切。如《灵枢·本神》云:“阴虚则无气。” 肝为刚脏,主升发,体阴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郁滞,日久则化火,又肝多阴虚亦肝火形成的成因之一。肝为风木之藏,肝阳偏于亢盛,则易化生内风。《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风与肝的关系。叶天士提出“痰蕴无形之火”。痰的形成多由气滞湿阻、气虚失运或热灼津液,而肝与气滞、气虚和热皆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阳过于亢盛则气机上逆,易引发中风。肝藏血,喜条达,若肝阴不足,肝疏泄失职,则易形成气滞血瘀。在中风病的治疗中,离不开调肝,调肝又有养肝、疏肝、平肝、清肝之法。临证当辨证施治。常用药有柴胡、川芎、天麻、炒僵蚕、全蝎、桂枝、青皮、川楝子等药。选方常用小柴胡汤、桂枝汤、逍遥散等。

    1.2 从脾胃论治 痰浊内生是诱发中风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痰的产生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人多嗜食肥甘厚味,辛香烹炸之物,或过度饮酒,使得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郁久化热,热极生风,风火痰热相煽,横犯脉络,上扰清窍。如近代医家张云雷就认为,“过度肥胖可酿痰蕴湿,郁热生风,可致晕仆偏枯,猝然发之,如有物击之而仆者,可曰仆击,称之为高粱之疾”。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人体气血津液皆与后天脾胃系系相关。若气血化生正常,则正气、脑髓可充分充养,若化生不足,可出现头晕,痴呆等表现,甚则气不能推动血行,血行痹阻脉络,发为中风。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若脾胃损伤,则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能上升,浊邪不能外排,则易阻滞经脉,蒙蔽脑窍。肝在五行之中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脏疏泄失常,则易横逆犯脾,脾运失司,则生痰浊;脾土虚弱,肝失所养,阴亏血虚,不能制约肝阳,易致中风。现临床许多中风患者多数有肢体活动不利、手足麻木等症状,又脾主肌肉与四肢,故从脾论治中风病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从脾胃论治是治疗中风病重要的方法,并体现在治疗的各个阶段:对于体型肥胖、嗜食肥甘者,则宜健脾化湿;中风急性期者当和胃通腑,以调整脾胃升降之机;中风恢复期多以本虚为主,当以活血补气之法益气健脾[2]。常用药有白术、茯神、厚朴、陈皮、党参、干姜、薏苡仁、白扁豆等。孙教授常用方有苓桂术甘汤、平胃散、理中汤、四君子汤。

    1.3 从心论治 心与中风病的关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心主血脉,主神,开窍于舌,故血脉失常、神明的异常及舌的异常均与心系是密不可分的[3]。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须以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为基本条件。气能行津,气机阻滞,气行不畅是津液内停,酿生痰浊的重要原因,而情志异常又是影响气机运行失常的重要因素。故心与瘀血、痰浊有着密切的关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言:“凡喜怒忿悲忧思恐惧,皆损元气”。情志活动的异常可引起气血的亏虚,在某些诱因下,就可引发中风。由于长时间的精神、情绪刺激,五志过极,气机郁滞,郁而化热,热之即为火。若思虑过多,心之阴津耗损,日久心阳则过亢,发为心火。郁怒日久可为肝火,肝火可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发为卒中。“心火暴盛”最易引发中风病[3]。综上,心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治疗当清心安神、活血通脉、补心气、扶心阳,常用药有石菖蒲、五味子、附子、肉桂、炙甘草、丹参、益母草、丹皮、龙骨、牡蛎等。可用炙甘草汤、潜阳丹、栀子豉汤、调气活血汤(自拟方)等。

    1.4 从肾论治 《灵枢·刺节真邪》有云:“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可肾亏是中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脑为髓海,其化生于肾中精气,肾精充足,则髓海得充,反之则髓海不充,脑失所养。肾为五脏的根本,肾虚则五脏皆虚,如肾阳亏虚,无力推动血行,则血行滞涩而成瘀,气化无力,则津液积聚成痰,故肾亏与痰浊、瘀血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阳亢化风,或阴虚生热,炼液成痰,血液黏涩而发病[4]。孙教授在治疗上多以补肾固本为主,补肾分为壮肾阳、补肾阴、阴阳双补。根据中风病临床表现辨证加以补肾之品,肾阳虚者加补骨脂、淫羊藿、砂仁、沙苑子、覆盆子,阳虚者加天冬、百合、女贞子、墨旱莲,阴阳双补者多用巴戟天、肉苁蓉、枸杞子等性柔之品。选方多用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附子汤、真武汤加减。, 百拇医药(刘红岩 付琳 王哲 孙西庆)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