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9年第7期
编号:13420479
从精气学说探讨六味地黄丸加减在小儿运动发育迟缓中的临床运用(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7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9年第7期
     2.3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最早记载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中,称为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组成,是钱乙从《金匮要略》中肾气丸去附子、桂枝而得,用于治疗小儿因禀赋不足所致发育不良诸病,五迟五软正是此方主治证[9]。

    六味地黄丸平补肝肾脾三阴而以填补肾精为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有开有合,相得益彰。在中医学中,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此三脏之精充足,对于人体正常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髓海。故肾精充盛,则骨髓充足而肢体行动灵活,脑髓充足而耳目聪敏,脑健智慧。故五迟五软者,往往以滋补肾精为主。明朝楼英在《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九·小儿部》提出:“小儿禀受血气不足者,则髓不满骨,故软弱而不能行。肾主髓,治法当用钱氏补肾地黄丸……髓生而骨强,自然行矣。”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卷十一·婴儿门上》中提到:“肾气不足,地黄丸加远志。”若五迟五软由元阳不足所致,亦可由六味地黄丸加适量肉桂、附子成方肾气丸治之。肝藏血,主筋;精生髓,髓可化血,血富则筋得濡养而四肢稳健。《医宗必读》言:“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故曰肝肾同源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