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9年第11期
编号:13442845
从《伤寒杂病论》谈盗汗热与虚的核心病机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9年第11期
     【摘 要】 盗汗一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后世认为盗汗多属虚劳,以阴虚内热、心血不足证型论治更为常见。文章从胡希恕的“六经来自八纲”理论出发,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条文解读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根据正邪相争呈现的症状反应,对盗汗热与虚的核心病机进行阐述,认为热有实热与虚热,虚有精气津液虚与虚劳,尤其需要重视厥阴盗汗,并指出这既符合仲景学说的特点,又与后世盗汗病机有相通之处。治疗上仍应坚持辨证论治,认清是何种热、何种虚,使病与方相应乃服之。

    【关键词】 盗汗;病机;伤寒杂病论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22-0103-02

    盗汗,在中医学中既指一种症状,也指一种疾病,其特点是睡时出汗,醒来汗止。查阅《中医大辞典》《中医内科学》等教材,认为盗汗之名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其云:“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故后世认为盗汗多属虚劳,如《丹溪心法》、《景岳全书》、《临证指南医案》等均持有此观点。现代医家也多以阴虚内热、心血不足证型论治更为常见[1]。从《伤寒杂病论》可见,与盗汗相关的条文共有5条,3条出自《伤寒论》的三阳病篇,太阳、阳明、少阳各1条,另2条则出自《金匮要略》,盗汗一词并非只见于《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一篇,笔者以《伤寒杂病论》为基础,结合胡希恕提出的“六经来自八纲”理论与对盗汗病机的认识,探讨盗汗的中医病机与治疗。
, 百拇医药
    1 盗汗条文梳理

    参考《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2]、《胡希恕<金匮要略>学习笔记》[3],对《伤寒杂病论》5条盗汗条文解读如下。

    《伤寒论》134条云:“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胡希恕认为“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已有转属阳明之势,而反恶寒者,则表还未解也。”由此可见,本条文所述之病情当归属太阳阳明合病。

    《伤寒论》201条云:“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胡希恕认为“此就脉诊以说明太阳转属阳明的进程……若脉但浮而不实,为津耗表虚,虽表未解,未至濈然汗出,但必时有盗汗”。冯世纶注解“盗汗常见于太阳病合病阳明病时,而脉但浮不紧,是因表虚里热盛”,并指出可选用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治疗。由此可见,本条文所述之病情亦当归属于太阳阳明合病。
, 百拇医药
    《伤寒论》268条云:“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目合则汗即指盗汗,胡希恕认为“浮大脉上于关上,虽谓为三阳合病,其实浮、大均主热主虚,而现于关上,正为少阳热盛津虚之应,故重点仍在少阳,常以小柴胡加石膏汤治肺结核之盗汗屡验”。由此可见,本条文所述之病情当归属于少阳阳明合病。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胡希恕认为“脉虚弱细微者,气血俱不足也,审脏无它病,必其人喜盗汗也”。段治钧注解“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其人先天不足,一是常盗汗出损其津血所致”。《金匮要略》本条文前指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后世医家认为可按此方治之[4]。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此条文描述了黄汗的证治,胡希恕认为“食后即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谓为劳气者,言其极虚也”。本条文指出桂枝加黄芪汤为黄汗治疗之方。

, http://www.100md.com     2 盗汗的核心病机

    从以上条文的解读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中盗汗有两大特点。一是多有热,以合病阳明为主,阳明在六经中归属于里阳证,寒热属性属热,热的产生是因为邪气正气交争表现出来的热性症状。二是虚为盗汗的另一核心病机。从胡希恕对辨证论治的解读可知,虚指人虚,实指病实,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机体的反映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5]。因此这里的虚一是指热迫津液汗出抗邪,邪气未去导致的汗出精气外溢使精气津液亏损,二是指虚劳。

    其实,从这个角度看,后世常见的阴虚内热、心血不足等证型,仍不离热与虚的病机。再通过仔细研读《伤寒杂病论》,其论述汗出的范围十分广泛,除有自汗、盗汗分类之外,尚有汗出、大汗、多汗、微汗、头汗、手足汗等描述,其中在厥阴病中因虚与热导致汗出的描述,此汗出临床中亦常可表现为盗汗。

    3 厥阴致盗汗

, 百拇医药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由此可知,阴证当无热。然“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病的提纲又明确指出厥阴有热,看似矛盾。冯世纶指出“厥阴病提纲不存在原则性大问题”“单纯的表阴证和里阴证……可毫无热症”,厥阴病属半表半里的阴证,“即厥阴病可出现上热,但它是上热下寒,以寒为本”“半表半里阴证却很少见到无上热者”[6]。同时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汤属厥阴病治剂[7]。笔者认为,由于厥阴病的阴证属性,以虚寒为病根,夜间人体卫阳入里,阳气聚集于体内,更易使寒郁化热,此时肌表不固,则出现盗汗,此非实热,而是虚阳上亢的上热,又因此虚热热少,蒸腾津液外泄也少,所以仅局部少量汗出,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虽《伤寒论》未云厥阴有盗汗,但从临床实践看,此类头汗出以盗汗形式出现者不在少数。另外,胡希恕在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时多合以当归芍药散,以治血虚湿盛,这也表明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多伴有虚证,又与盗汗有虚的病机不谋而合。

    4 病案举隅
, 百拇医药
    患者王某,男,74岁, 2019年2月8日因肺部感染经住院治疗后,逐渐出现夜间2~3点身热汗出,汗出后胸闷、心悸、自觉乏力,口干欲饮,晨起口苦明显,腰酸,双足凉,胃纳可,不耐寒凉食物,二便可。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罩黄,脉沉。诊断为盗汗病,证型为厥阴上热下寒,血虚湿阻。治当清上温下、养血利湿,方取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化裁。处方:柴胡12 g,桂枝10 g,干姜6 g,天花粉12 g,黄芩10 g,炙甘草6 g,当归12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白芍30 g,川芎10 g,苍术10 g,茯苓15 g,泽泻15 g,麻黄根 30 g。7剂,每日1剂,水煎浓汁400 mL,分2次温服。10天后复诊,经中药治疗后好转,仍有少量上半身盗汗伴胸闷,汗出身热,无口干口苦,胃部嗳气,略隐痛,下肢凉,胃纳可。舌淡红,苔白腻罩黄,脉沉,左关脉略弦。处方:柴胡15 g,桂枝12 g,干姜 9 g,天花粉 15 g,生龙骨 30 g,生牡蛎 30 g,黄芩 12 g,炙甘草 9 g,麻黄根 27 g,党参12 g,生白术 12 g,白茯苓 15 g,枳实 6 g,陈皮 30 g,菟丝子 30 g,制半夏 9 g,瓜蒌子 6 g,瓜蒌皮 6 g。7剂。治疗后,随访患者盗汗已除。
, http://www.100md.com
    本案是厥阴病导致的虚热汗出,按六经八纲分析,患者表证不明显,口干、汗出身热为上热表现,口苦、胸闷心悸考虑病在半表半里,结合乏力、腰酸、足凉、不耐寒凉食物等,考虑半表半里厥阴病夹有血虚湿阻,方取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取效。

    5 小结

    盗汗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对于盗汗的证治研究也需从研究《伤寒杂病论》开始,通过笔者临证体会,结合胡希恕、冯世纶对辨证论治与盗汗的认识,根据正邪相争呈现的症状反应可见,热与虚是盗汗的两大关键病机,热有实热与虚热,虚有精气津液虚与虚劳。这既符合仲景学说的特点,又与后世观点有相通之处。治疗上仍应坚持辨证论治,认清是何种热、何种虚,选用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小柴胡加石膏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使病与方相应乃服之。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基于胡希恕的“六经来自八纲”理论为主进行探讨,因笔者临证经验有限,还有待研究者斧正。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艾志福,丁敏.盗汗病治疗藥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J]. 中医研究,2014, 27(5):64-67.

    [2]胡希恕,冯世纶.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

    [3]胡希恕,段世钧.胡希恕《金匮要略》学习笔记[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

    [4]范永升.金匮要略[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98.

    [5]冯世纶.“寒热有常”和“虚实无常”刍议[J]. 中医药通报, 2017(6):1-3.

    [6]冯世纶,张长恩.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M]. 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5:302-303.

    [7]冯世纶.胡希恕研究柴桂干姜汤方证30年解读[J]. 中医药通报, 2016, 15(5):5-9.

    (收稿日期:2019-09-22 编辑:陶希睿), http://www.100md.com(潘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