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08年第8期
编号:11687042
藏药棘豆的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8年第8期
     【摘 要】:从化学成分、药理毒理、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藏药棘豆的现代研究概况加以介绍,为从棘豆属植物中开发利用有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藏药棘豆化学成分药理毒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91.4;R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8-0030-04

    棘豆属植物属三大被子植物科之一的豆科,多年生草本,半灌木或灌木。全世界约有350多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寒带及其干旱和高山地区。我国棘豆属植物约有150余种,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等地1。棘豆属植物中有许多种有毒性,牲畜采食后往往引起中毒乃至死亡,给畜牧业造成极大损失,但本属植物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在民间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在藏药中被广泛使用。藏药棘豆(称“莪达夏”)是我国青藏高原常用的药用植物之一。其法定基源为豆科植物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e Bunge)、轮叶棘豆(O.chiliophylla Royle)的全草,此外小叶棘豆(Oxytropis microphylla Pall.DC)也在局部作为药材使用。镰形棘豆生于海拔2700~4300m的河滩、沙地、沟谷、山坡、灌木林、草甸,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部、新疆亦有分布;轮叶棘豆生于海拔4500~5200m的山坡碎石地、河滩,主要产于西藏西部及新疆,印度西北部、阿富汗、克什米尔地区和前苏联(中亚)亦有;小叶棘豆生于海拔4000~5000m的高山草甸、河滩、砾石地,产于西藏、新疆、印度西北部、克什米尔地区、蒙古、前苏联(东西伯利亚)亦有2~5。藏药棘豆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愈疮、涩脉止血、通便的功效,主治疫疠、中毒病、黄水病、便秘、炭疽、咽喉肿痛、外敷治疮疖肿痛。藏医记载其有毒,因而受到关注。本文就国内外有关镰形棘豆、轮叶棘豆、小叶棘豆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为该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http://www.100md.com
    1 化学成分研究

    棘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自1929年由Couch从O.lambertii(兰伯氏棘豆)中分离得到生物碱类成分起,经过化学工作者长期艰苦的工作,已从二十余中棘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10多种化学成分,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三萜皂甙类和生物碱类化合物,还有少量的木脂素,有机脂肪酸、醇、醛、烷类等化合物以及氨基酸等6。郑尚珍等用GC-MS联用法测定镰形棘豆石油醚浸提物的化学成分,从检出化合物类别看,绝大部分为醇、酯、酮、酸类化合物,其中醇、酯、酮的含量最高。57种成分中,含量1%以上的组分有16种,占精油总含量的70.84%7。

    1.1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为镰形棘豆的主要化学成分。确生等从镰形棘豆中分离得到了山奈酚-3-O-6″-丙二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acety1-β-D-glucoside、山柰酚-3-O-6″-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0-6″-malonyi-β-D-glucoside2个黄酮醇苷元与糖基形成的黄酮苷,以及鼠李素等单体黄酮化合物。研究表明,镰形棘豆中黄酮类化合物C3′.4′-OH及C3-OH与其消炎、解热的活性相关。此外镰形棘豆的平喘作用也与黄酮类化合物的α,β-不饱和酮结构有关8。
, 百拇医药
    1.2 生物碱类 镰形棘豆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确生等从镰形棘豆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到野决明碱thermopsine、臭豆碱anagyrine、鹰爪豆碱sparteine、白羽扇豆碱1upanine、棘豆碱Aoxytropine A和棘豆碱Boxytropine B等8。

    1.3 其他 镰形棘豆中含有一些甾族类化合物,主要有β-谷甾醇、胡萝卜苷;而羽扇豆醇是从镰形棘豆中分离的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除了上述提到的化合物,确生等应用GC-MS技术对镰形棘豆中油脂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57个成分,占该部位的86.70%,其中Z,Z,Z-9,12,15-十八碳三烯-1-醇14.73%、E-1-2,6-二羟基-4-甲氧基-3-苯基-2-烯-1-酮7.68%、十六碳酸乙酯6.49%、亚麻油酸乙酯4.35%、23,24-双氢豆甾醇4.30%、2-苯基-5,7-二羟基双氢黄酮1.93%8。

    2 药理毒理研究
, http://www.100md.com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镰形棘豆具有祛痰、抗炎、平喘等药理作用,轮叶棘豆、小叶棘豆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尚未见报道。

    2.1 抗炎作用 从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中分离出鼠李柠檬素和一未经鉴定地棕色粉末,这两种成分为治疗慢性气管炎的有效成分3,可抑制烫伤性早期渗出反应,抑制蛋清性“关节炎”的肿胀5,9;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能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但本身无皮质激素样作用。其作用部位在下丘脑正中隆起,药理效应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实现3。魏群等对镰形棘豆抗炎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将镰形棘豆中总黄酮苷元提取物对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进行试验,将大鼠ip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0.3g/kg,结果表明实验组大鼠血浆皮质酮水平及肾上腺静脉血内游离类固醇总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01,而肾上腺内抗坏血酸量则明显下降P<0.001,说明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既能促进大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强,又能将其大量地释放到外围血液中去。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它可间接的达到镰形棘豆抗炎的目的。该研究还通过该植物总黄酮苷元提取物对去肾上腺和去垂体大鼠循环血浆中皮酮水平的影响实验发现,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不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它不能使去肾上腺大鼠外围血液皮质酮的浓度升高,对去肾上腺小鼠肝糖原的积累亦无明显影响。研究表明药物作用部位在下丘脑正中隆起,药理效应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善体内应激状态来实现抗炎作用8,10。
, 百拇医药
    2.2 祛痰作用 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有祛痰作用。其祛痰效果与给药剂量有关。口服后祛痰作用可维持2~3小时,腹腔给药的作用优于口服给药8,10。

    2.3 平喘作用 镰形棘豆有较弱的平喘作用8,10。总黄酮苷元在离体豚鼠气管上有抗组胺的作用。在离体豚鼠空肠上有抗乙酰胆碱的作用5,9。

    2.4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能增加离体心脏冠脉的灌流量,对心缩力产生抑制作用。对在体心脏可产生心缩短暂加强或抑制减弱的作用。血压呈一过性降低,尔后恢复到原水平或高于原水平5,9。

    2.5 体内过程 口服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1小时后约有一半药物自胃肠道消失。离体试验表明胃、肠、肝、肾对药物有降解作用。药物吸收后以肾内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脑和肝脏。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主要表现在肠道和肝脏,对脑也有一定的影响5,9。

    2.6 毒性 棘豆引起家畜中毒的原因主要是棘豆中的生物碱具有较强生理活性,其毒力一般可达剧毒或接近剧毒级标准。对本属植物研究表明,目前,除蓝花棘豆O.coerulea、鳞萼棘豆
, http://www.100md.com
    (O.squammlosa)、刺叶柄棘豆(O.aciphlla)、线棘豆(O.filiormis)、东北棘豆(O.manshurica)可饲用外;不少种类为著名的有毒植物,如小花棘豆(O.glabra)、黄花棘豆(O.ochrocephala)、甘肃棘豆(O.kansuensis)、密花棘豆(O.imbricate)、发状棘豆(O.pilsoa)、急弯棘豆(O.deflexa)、硬毛棘豆(O.hirta)、镰形棘豆(O.falcate)、黑萼棘豆(O.elanocalvx)、毛瓣棘豆(O.sericopetata)、绢毛棘豆(O.sericea)、冰川棘豆(O.glacialis)等。国内外学者对棘豆属植物毒性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棘豆的种和变种不同,其毒性成分不一样,但基本的有毒成分为疯草毒素,多数学者认为疯草毒素属生物碱。按其结构特征可以分为两类: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Indolizidine alkaloids),代表性生物碱为苦马豆素和氧化氮苦马豆素,使哺乳动物组织细胞产生空泡变性;喹喏里西啶类生物碱(Quinolizidine alkaloids),代表性生物碱为臭豆碱、黄华碱、N-甲基野靛碱和鹰爪豆碱等,对实验动物中枢神经产生抑制、呼吸抑制或兴奋、致幻、流产和致畸等作用11~17。中华本草藏药卷等书在藏药棘豆的性味中明确指出其苦、寒、有毒。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其毒性主要表现为肠粘膜水肿,充血,上皮细胞脱落,炎细胞浸润,肝细胞灶性坏死,枯否氏细胞肥大,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可能有升高。心电图可能出现T波扁平或倒置,心律不齐。服药初期,动物不食,腹泻,以后症状自行消失5,9。轮叶棘豆、小叶棘豆就其有毒成分及其作用机理尚未见报道。, http://www.100md.com(华 桦 赵军宁)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