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08年第23期
编号:11751897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8年第23期
     [关键词]:慢性乙性肝炎 中药 治疗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8)12-0033-0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慢性肝炎组织学改变特征的病理过程,病程超过6个月并持续存在肝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流行区,根据2002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一般人群中HBsAg流行率为9.09%,慢性乙肝患者约为2000~3000万例,该病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此病的治疗和控制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此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近几年来对慢性乙肝的中医药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慢性乙肝属西医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归属于中医“胁痛”、“肝瘟”等范畴。关于其病因病机有以下几种观点:王灵台认为该病病因属疫气范畴。病理属性为湿热疫气侵袭,胶固难解,损及肝脾,伤及气血阴阳,吴丽等从脏腑角度阐述本病的病因病机,认为本病主要在于肝郁脾虚和脾肾两虚。王春芳等认为湿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外受湿热疫毒,与内湿相合,湿热蕴结,羁留不去,导致疾病反复不愈,是该病的主要病理环节。李伟林认为该病多由阴血不足所致,肝阴不足是其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徐光华等归纳该病病机特点为起于湿热疫毒内侵,气血阴阳耗损,久则夹瘀夹痰和“发于肝,及于脾,归于肾”。总之,本病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为本虚标实之证,机体正气不足、湿热疫毒外侵是形成该病病机的关键。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2.1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精华所在,近年来不少学者针对该病的辨证论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根据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辨证标准,将其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个证型。张存理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分为湿热中阻,湿热较盛,热蕴血分,痰湿瘀阻,脾肾亏虚,气血不足六型,确立相应治法,分别采用乙肝1~6号方治疗,痊愈36例,显效20例,好转9例,疗效显著。吴锐等通过对218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分组观察各证型的发病规律,认为瘀血阻络型多见于慢性乙肝中、重度。杨震用内生火热理论指导乙肝的临床治疗,按疾病的发展过程将病理性相火分为五种:即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阴虚相火、相火虚衰,分别用解郁合欢汤、茜兰汤、桃红化浊汤、补肝益气汤和桂附二仙汤治疗,疗效显著。管益红等从“肝藏血”的角度强调了补肝阴法在乙肝辨证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2.2 治法的研究

    根据慢性乙肝发病的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其治法的研究主要有疏肝健脾法、清热利湿法、活血化瘀法、滋补肝肾法等,其中活血化瘀法在慢性乙肝的治疗及其延缓甚至阻止病情发展方面尤为重要。李慎立用健脾活血解毒法治疗该类患者30例,疗程3个月,结果显示,胁痛、腹胀、症状全部消失,肝功能、肝纤指标亦明显好转(p<0.01)。赵钢等认为补肾法是慢性乙肝的治本之法,并系统的阐述了该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制。李双全等用化湿解毒法治疗该类患78例,疗程52周。结果显示治疗组疗程结束时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标志物转换率为42.3%,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为47.4%,治疗后12周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标志物持续转换率为100%,乙型肝炎病毒持续阴转率为94.6%,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李建辉采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拟定清热祛湿解毒、益气养血解毒、养阴解毒、活血化瘀解毒、温阳解毒五种方法进行辨证施治,以主证为基础选药组方合清热解毒药物配合治疗,结果对病者的症状消除、肝功能恢复、阴转率的提高有显著疗效。
, http://www.100md.com
    2.3 基本方加减

    基本方加减方面的研究,多为专方和经验方。金实设龙柴汤治疗该病患者,根据本病的不同时期,辨证化裁,随证出入。免疫清除期强调清热凉血、化湿解毒;免疫转换期时重视养肝补脾益肾扶正;免疫逃逸期注重活血化瘀通络解毒。栗广辉等自制乙肝益气活血汤,随症加减治疗180例慢性乙肝患者,总有效率85.7%。汤乃康立解毒化瘀汤随症加减治疗该病患者125例,总有效率为90.4%。周起蛟用乙肝宁冲剂治疗200例慢性乙肝患者,结果总有效率为95%,同时其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下降明显。戚忠玺等用乙肝泰胶囊治疗慢性乙肝患者60例,结果显示该药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李樱用健肝宁胶囊治疗慢性乙肝患者60例,结果显效率43.3%,有效率53.3%,总有效率达96.6%。陈建杰等应用补肾冲剂联合苦参素治疗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湿热型慢性乙肝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补肾冲剂加苦参素治疗组49例和拉米夫定对照组41例,疗程1年,观察两组患者血清HBeAg、HBVD-NA的阴转率和HBVDNA滴度变化。结果治疗组HBVDNA阴转率为42.6%,血清转换率36.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 http://www.100md.com
    3 临床研究

    3.1 单味药的研究

    临证中通过对药物的筛选,发现某味药对慢性乙肝有独特、显著的疗效,在治疗中用该药或通过该药剂型改良来治此病,取得一定的疗效。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药具有增加肝内血流量的作用。黄芩、虎杖、丹参、赤芍等具有抑制体液免疫的作用。叶下珠、苦参等具有直接或间接抗乙肝病毒的作用。白花蛇舌草、女贞子、金银花、鸡血藤等具有增强巨噬细胞功能的作用。黄精、锁阳、仙茅等具有增强T细胞功能、提高免疫球蛋白的作用。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等具有增强细胞功能的作用。生地黄、大黄、丹参、赤芍等具有清除免疫复合物的。

    3.2 抗肝纤维化的研究

    肝纤维化是肝内炎症坏死持续存在的必然结果。根据三峡肝病研究所资料,144例慢性乙肝患者中99%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故抗纤维化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单味药的研究:管军用苦参素治疗35例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疗程3个月。结果显示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在苦参素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黄聪武等将116例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灯盏细辛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支持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肝纤四项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改变不明显(P>0.05),肝纤四项两组治疗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方的研究:李淑森用乙肝抗纤丸治疗慢性乙肝患者60例,疗程5个月,结果显示该药可提高血清白蛋白,使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下降,改善肝功能、防治肝纤维化。姜莉莉等用大黄蛰虫丸配合保肝、抗病毒等药物治疗慢性乙肝患者28例,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显示此指标水平下降。

    4 问题和展望

    综上所述,许多医家在对慢性乙肝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认为其发生与湿热疫毒外侵、机体正气不足有关,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临床研究方面,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亦有不足之处,如临床报道多缺乏严格的、较大样本的随机双肓设计,疗效判定指标选择不够严密等。今后尚需加强双肓对照和前瞻性研究;探索并拟定慢性乙肝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为进行高质量的科研奠定基础;针对西医的实验室等检查,探索慢性乙肝的微观辨证标准,以加强辨治的针对性,提高疗效;研制质量稳定、服用方便的中药剂型,以全面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并有利于科研的顺利进行;建立接近临床的动物模型,使研究逐步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为中药治疗慢性乙肝找到更加充分的客观依据。, http://www.100md.com(李艳敏 赵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