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09年第5期
编号:11777023
寒下法在儿科热证中的运用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9年第5期
     四川省西充县太平中心卫生院,四川 西充 637205

    【提 要】:小儿之病,热证居多,且易挟滞。本文通过临床验案讨论了寒下法在儿科热证中的运用,并列举了四个典型病例,以兹佐证,体现了寒下法在儿科临床热证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儿科;热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64-02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纯阳之体”,故易感病邪,传变迅速,每易邪气枭张而壮热,在治疗中若不急挫其势,则可导致惊、厥、闭、脱等危候的发生。“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小儿高热又以肺系疾病居多;加之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饮食不能自节,常易为饮食所伤,造成积滞。腑气不通而兼外感,或成为阳明腑实者,也不少见。肺与大肠相表里,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使用寒下法,以泻下邪热,荡涤积滞,常可迅速控制其热势,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寒下法治疗小儿高热急证,不仅无耗阴伤正之弊,反而收到了控制热势,转危为安的特殊疗效。现将常见证型的治疗情况介绍于后。

    1 阳明热结

    小儿脏腑娇嫩,若温热之邪外袭,常迅速化热入里,若失治误治,则每易顺传于阳明,化燥伤阴,成为阳明腑实证。根据温热病邪的治疗原则,邪在表宜辛凉宣散,邪在气分可用辛寒清泄,若邪入于腑,热结阳明,则需苦寒攻下。正如陈光淞所说:“大凡温热入里,分为两途,心包与阳明……,入阳明者属胃与肠,必致成里结,成里结者可下”。攻下热结之症必须具备:高热不退,多汗口渴,大便秘结,腑胀拒按,舌红苔黄,脉沉有力之证,治当承气辈。

    例1:疫毒痢,患者 张××,女,8岁,高热,恶心,呕吐,烦燥,谵语,腹痛,腹胀如鼓,气急喘促,大便量少色赤,舌深红苔黄而燥。证属邪毒内闭,腑气不通,治宜清热解毒,急下逐闭,方用小承气汤合白头翁汤加减:酒大黄6g、枳实8g、厚朴6g、白头翁10g、黄柏6g、黄连6g、秦皮8g、葛根9g、丹皮12g、水煎后频服,每二日一剂,连服二剂,服后热退,腹胀痛减轻,续用白头翁汤加减三剂而愈。
, 百拇医药
    按:万全的《幼科发挥•痢疾》中有″痢疾初得知,治法宜下,积不去,痢不止也″的论述,说明痢疾初期,邪实正不虚,可用攻下,通因通用。本证是邪毒内闭,腑气不通,病势凶险,需急下以存阴,保存生机,故用小承气汤荡涤腑结,导毒下行,使毒从下解。白头翁汤解毒清热,以治其本,故获效。

    例2:肺炎,何××,男,7岁,高热,咳嗽喘促2天,诊见面赤口渴,鼻翼煽动,呕吐,大便6日未解,腹胀拒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证属肺热壅盛,热结阳明,治宜清热泻火,通腑定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合调味承气汤加减,生石膏(捣碎先煎)50g、知母6g、杏仁6g、麻黄3g、大黄6g、玄明粉10g、葶苈6g、黄芩6g、银花12g、水煎服,服药一剂后,热退喘平,原方去大黄,玄明粉,石膏减至20g,加瓜壳,继服二剂而愈。
, http://www.100md.com
    按:此证由火热内传,阳明热结,热邪不得下泄而上迫于肺,成为上闭下实之证。王孟英指出:“温热为阳邪,火必克金,火性炎上,难得下行……移其热从腑出,正是去病之路”。故用调味承气汤通腑去结,导热下行以救肺,腑气得降,肺闭得解,则喘逆可平。以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平喘,加葶苈泻肺降气,黄芩、银花清热解毒,药中病机,故效。

    2 热毒壅盛

    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热毒之邪,化火最速,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故凡火毒之邪,多上犯头面,导致头面肿胀和咽喉红肿热痛诸症,单用清热解毒之法取效较慢,若遵“釜底抽薪”、“上病下取”之旨,采取苦寒攻下法,导热下行,则病能迅速好转。

    例3:乳蛾,王××,男,8岁,高热,咽痛,不能饮食3天,诊见面色红赤,肌肤灼热,颏下压痛,扁桃体红肿化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属热毒壅盛,上攻咽喉,治宜清热解毒,泻火通腑,方用普济消毒饮合调味承气汤加减,板兰根15g、黄芩10g、黄连6g、连翘20g、牛蒡子10g、玄参6g、生地9g、丹皮6g、玄明粉6g、生甘草3g、水煎服,每二日一剂,服药一剂后热退,咽喉疼痛减轻,仍宗原方出入再服二剂而愈。
, 百拇医药
    按:本证乃火毒炽盛,灼伤咽喉而致。咽喉乃肺胃之门户,与胃肠关系密切,故用通泄阳明之法,可使热毒从下而解。用调味承气汤通腑泻火,导毒下行,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二方合用而收到满意效果。

    3 痰热壅盛

    小儿感受温邪,最易化热,热邪炽盛,则灼津炼液为痰,痰热上蒙心窍,或火毒内陷厥阴,仍可发生抽搐昏迷等症。治疗痰热多以清热化痰为主,如导痰汤之类,但对痰热阻滞胸脘,蒙蔽心窍,或痰热挟胃肠积滞等症,可用攻逐痰饮的方法治疗。

    例4:惊风,贾××,男,3岁,高热,神昏,抽搐,目睛上视,口鼻干燥,喉间痰鸣,腹胀,大便二日未解,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痰热壅盛,蒙蔽清窍,治宜清热泻火,逐痰开窍,方用白虎汤合调味承气汤加化痰止痉之品,生石膏(捣碎先煎)30g、知母6g、酒大黄6g、玄明粉6g、黄芩6g、石菖蒲6g、鲜竹苈5g、钩藤6g、僵蚕3g、水煎服,服一剂而愈。
, http://www.100md.com
    按:此证属痰热壅阻,气机不畅,心神被蒙所致,故治宜清热、逐痰、通腑、熄风并举,故用大黄、玄明粉通腑泻热以祛痰,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加石菖蒲、鲜竹苈,以助清化热痰之功,钩藤、僵蚕熄风止痉。

    四、讨论

    攻下法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一书,有三承气汤之别,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已成为临床常用的一种治法,其作用不再局限于“胃肠燥屎”、“宿食”。诸如清热泻火,攻逐瘀血、痰涎、水饮等,今亦广泛运用。而对于小儿病中的治疗,或补或泻,素有争论。有的是根据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的生理特点,认为应以甘温补中为主,视攻下法如蛇蝎,敬而远之;有的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病变多实多热,治疗应清解攻下,把攻下法当着常法,动辄便是硝黄,二丑之类。但中医治病的精髓是“辨证施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又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小儿病亦是如此。是否应用攻下法,应视有无可下、该下之征。不该下而下者,易伤精耗气,中土受创;该下而未下者,易致津液枯竭,攻补两难,甚则势难挽回。
, http://www.100md.com
    苦寒攻下药物如硝黄之类,有泻下、清热、解毒之功,用之得当,能引热下行,使热邪从下而解,上部热势能自然缓解。在儿科热证中,根据病因病理,辨证诊断的不同,正确运用寒下法来治疗,往往能迅速取得邪去正安的目的。上述4例高热重证,同时都应用了寒下法,经不同配伍而达到了治疗目的。如例1,阳明热结明显,故以通腑去闭为先。例2,偏肺气闭郁,故以清热宣肺为主。例3,咽喉肿痛明显,证偏火毒上攻,而无明显的阳明热结之证,治以清热解毒为主。例4,痰热闭阻,故以清热涤痰为主。

    寒下法在儿科热证中虽较常用,但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运用寒下法时,注意辨别寒热虚实,本法只适用于小儿实证热证有可下之征者。

    2、吴又可在《温疫论》一书中指出:“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并不致殆危……,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这说明在应用下法时,必须掌握攻下的时机,既不宜迟,也不可过早,总以及时为要。小儿热证,变化迅速,只要辨明可用寒下之法,应尽量及时应用,以免因延误而致病势转危。

    3、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在运用寒下法时,只要辨证准确,往往一投即应,所以应中病即止,不可诛伐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收稿日期:2009.1.19), http://www.100md.com(樊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