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11年第8期
编号:12122516
《金匮要略》下法探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1年第8期
     [关键词] 《金匮要略》;下法

    [中图分类号]R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058—01

    下法是通过药物内服、针灸等各种治疗手段,以泻下通便、攻逐水饮、驱除虫积,使病邪从下窍外出的一种治法,又称攻下法。即《黄帝内经》所谓“留者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之意。《金匮》应用下法所治病证广泛,病位多端,所载条文计有三十余条,方剂二十多首,其中8首(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麻子仁丸,泻心汤,抵挡汤,十枣汤,三物白散)于《伤寒论》所载方同而治异,其余为《金匮要略》所独载,所治疗的病证有十多种,其治法可归类为6种类型,兹讨论如下。

    1、攻下泄热

    有大小承气汤、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等。

    承气汤主治阳明里实证,历代医家多以“痞满燥实”来概括其症候特征,且作为临床运用承气汤类的指征。《金匮要略》以大承气汤为主方的包括“痉病”、“腹满”、“宿食”、“下利”以及“产后病”等近十条证候。如《痉湿病脉证并治篇》云:“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
, 百拇医药
    黄疸治疗多用下法。湿热熏蒸,可发为黄疸。黄疸病因一般指湿热,因湿热熏蒸,使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表,故形成黄疸。虽然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均治黄疸,但同中有异。湿热黄疸热胜用大黄硝石汤(大黄、硝石、黄柏、栀子),清热通便、利湿退黄;黄疸湿热两盛用栀子大黄汤(栀子、大黄、枳实、豆豉)和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清热除烦、泻热通腑,治疗黄疸偏于中、下者;而湿热两盛,腹满、二便不利,苔黄腻者,用茵陈蒿汤。

    2、攻下逐水

    有己椒苈黄丸、大黄甘遂汤、十枣汤等。

    水停肠间可见“腹满,口舌干燥”,又有“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宜用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前后分消,通腑泻实导水从二便而出。

    水停胁下有悬饮(“脉沉而弦,内痛”)、支饮(“咳嗽、胸痛”)等,治疗非攻积逐饮不足以祛除,故宜用攻逐水饮之峻剂十枣汤。
, 百拇医药
    妇人产后水与血结于血室:“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方用大黄以下瘀血,甘遂二两峻下蓄水,阿胶补血滋阴。

    3、攻下行气

    有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等。仲景运用下法治疗实积气滞所致腹满。实积气滞所致腹满,据其病位、病机的不同治有所异。

    表邪入里而甚于里,积滞之邪壅滞肠道之腹痛,用厚朴七物汤治疗。即《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云:“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厚朴七物汤,即桂枝汤去芍药加厚朴三物汤(大黄、枳实、厚朴),取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加厚朴三物汤以去腹满里实,全方可奏解表通里的功效。

    对于实热内积,气机壅滞的腹满痛,用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即“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方中厚朴用量独重,意在行气。厚朴大黄汤药味于厚朴三物汤相同,但重用大黄,主要用于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 百拇医药
    4、温里攻下

    大黄附子汤。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本方温下寒积,使便通邪去而阳气复。后《普济本事方》中的温脾汤(大黄、附子、桂心、干姜、厚朴、甘草)即是从此方化裁而来,但配伍更为周全。

    5、攻下逐瘀

    大黄牡丹汤、大黄蟅虫丸、下瘀血汤、抵当汤等。

    肠痈初起用大黄牡丹汤。本方攻下泻热与逐瘀并用,使结瘀湿热速下,痛随利减,痈肿得消,诸症自愈。

    而“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蠊虫丸主之。”
, 百拇医药
    下瘀血汤、抵当汤主治“妇人经水不利下”,下瘀血汤亦治产妇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

    以上四方均通过攻下而祛除瘀血,使瘀血去,新血生,正气复。

    6、缓下润燥

    麻子仁丸。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本方主治脾约证,乃由胃有燥热,脾津不足所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而致小便频数,肠失濡润,故见大便干结。此时治法亦应以润肠通便为主,兼以泄热行气。

    《金匮要略》下法,是在“下者,引而竭之”思想指导下因势利导的具体运用。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多,其疗效也已经得到证实。但是,我们在运用下法时,必须把握分寸,适时攻下,配伍恰当,顾及兼症,还要掌握下法禁忌症和误下后变症的处理,如:得下止服,下后糜粥自养等。总之,下法是《金匮要略》治则中的一大特色,对后世中医发展、临床治疗及现代科研均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百拇医药(郎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