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11年第8期
编号:12122510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伏邪致病理论探微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1年第8期
     [摘要] 本文通过对伏邪理论的溯源,认为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关键是热毒之邪伏匿于肠内脂膜之中,待时而发,待机而作,因此在治疗上主张以清除伏邪为要,预防上早期即于攻下,切勿见利止利,以免留有宿根,为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提供了新的治疗和预防思路。

    [关键词]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伏邪

    [中图分类号]R57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065—02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器官肿瘤曾受放射性治疗或直肠局部意外照射(曾有急性直肠炎史)致使直肠黏膜损伤后半年以上,数年甚至十余年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变细或排便频繁、稀便、便血、排便时坠痛等晚期直肠反应,直肠狭窄、溃疡、瘘管形成的一种疾病。中医学无此病名,目前针对本病仅是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统摄,笔者温习经典,认为本病发生多为伏邪作祟,现简述于下,愿与同道共同探讨。

    1、伏邪理论溯源

    伏邪理论根源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由此可见从内经开始所论述的伏邪内容就不限于温病之伏邪。晋王叔和秉承内经理论在《平脉篇》中首创“伏气”之名。后世对于伏邪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挥,如刘吉人曰:“感六淫而发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