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14年第8期
编号:12662503
白族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5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4年第8期
     综观杨永寿白族医药世家的传承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在1949年以前,白族医药仅以言传口授在本民族世代传承[4]。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为了加强对中医及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使白族医药的传承有了新的途径。现今白族医药的传承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2.1 口传身授 白族医药历史悠久,各地白族医药世家或父传子继(祖传)、或授徒传艺(师传),产生了大量的民间医家。据记载,从1910年至1949年,洱源县有“保元堂”、“永寿堂”、“寿芝堂”、“德元堂”、“生春堂”、“永春堂”等私人中医药堂78家,开业医家89人,生徒近200余人,分布在全县51个村镇[3]。现今,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洱源县的药堂、诊所正在逐渐消亡,从清代传承下来的传统白族医药世家所剩无几。以杨永寿医药世家为例,在父亲的影响下,杨辅延开始跟随父亲杨正春学习中医,在上山采药、诊治病人、研制配方等行医实践中,杨正春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不断向其传授行医经验。而杨辅廷又以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的医学知识和行医经验教授于儿子杨荣奎和孙子杨永寿,成为代代相传的白族医药世家。

    2.2 进修与自学 建国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制定了符合我国实际的民族医药发展政策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9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