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14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525139
宫内节育器不良事件313例报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5日 韦敬土 孙蓉班 炳坤等
第1页

    参见附件(1956KB,2页)。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宫内节育器(IUD)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收集贵州省黔南州上报的313例可疑IUD不良事件报告,进行不良事件关联性评价和数据分析,探索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IUD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结果:313例报告均为元宫型IUD,不良事件多为IUD移位,临床表现以腹痛(130例)、宫内妊娠(58例)、阴道流血(43例)为主;262例取出IUD后临床症状有所好转,部分口服抗菌、通经活血药物后症状好转或消失。结论:IUD不良事件以其移位最为常见,主要导致病人腹痛;加强术后健康知识宣传及定期妇检,及时处理可避免严重IUD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宫内节育器;不良事件;IUD移位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R169.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3-0112-02

    宫内节育器是一种放置在子宫腔内的避孕装置,由于对人体全身干扰较少,作用于局部,取出后不影响生育,具有安全、有效、可逆、简便、经济等优点,是我国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最重要的避孕方法[1]。采用宫内节育环避孕者在我国占40%以上,有效率约为90%。但IUD作为控制妊娠的一类特殊医疗器械,置入健康人体,在控制妊娠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应的风险。2012年IUD作为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重点监测品种之一。目前,欧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将IUD列入第Ⅲ类医疗器械进行上市后监测。而在我国2亿多名育龄妇女中,超过一半使用宫内节育器进行避孕,因此关注宫内节育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对了解育龄妇女健康意义重大。

    3讨论

    3.1事件发生原因

    3.1.1未按时妇检及随访此次收集的报告均为我州辖区内各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和卫生院上报的IUD不良事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5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