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15年第3期
编号:12624671
针灸“治未病”的理论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5年第3期
     32 根据五行制化及经络传变,未病先防 经络、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贯穿于中医辨病治病过程的始终。人体五脏六腑之间存在五行制化的关系,而疾病经络传变的根源则是疾病的五脏传变。《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伤寒论》对经络传变也有所描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其思想对治未病具有深刻的影响,根据五行制化及经络传变思想,预先推算将受影响的脏腑,提前调治疾病,从而有效阻止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五行的实质,其实就是阴阳的不同状态,五行每一行在不同时间区域里有旺、相、休、囚、绝的不同变化,根据这些变化的规律构成了五行制化“治未病”的基础。《难经·六十四难》云:“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临床上根据各俞穴的五行生克关系以及阴阳刚柔配合关系,选取穴位,行针刺补泻五脏,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此外表里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等都体现了五行制化和经络传变原则以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方法。如能充分研究五行制化及经络传变的经典理论,对针灸“治未病”有重要意义。

    4 借助现代科技拓展科研思路

    41 针灸治未病机制研究 国内有学者曾进行针灸治未病的相关研究,如韩钟等[7]将87例“未病”状态受试者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