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全科医学.读者》 > 2012年第8期
编号:12824780
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生理学和诊断策略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日 中国全科医学·读者版 2012年第8期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
     血管性痴呆被用于描述与脑血管病相关的痴呆[1]。Hachinski等在1975年提出了“多发梗死性痴呆”的概念[2]。1993年Hachinski和Bowler等提出了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概念,其中包括血管性痴呆(VD)、伴血管病变的阿尔茨海默病(AD)和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的血管性认知障碍等[3]。目前血管性痴呆被认为是异质性的临床疾病实体,基于不同脑血管病亚型有着不同的血管性病理生理过程[4]。近期的国际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血管性痴呆约占痴呆总患病率的30%[5]。一般认为血管性痴呆在痴呆中属于仅次于AD的类型。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

    VD和脑血管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肌病和可能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6]。VD主要是由缺血性脑血管病造成的,也有少部分是出血性脑血管病造成。VD中单纯血管病导致的并不多见,常合并有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特别是AD样病变[7、8]。VD也可以是全脑缺氧、缺血性损伤的结果,不可逆性认知功能损害常见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颞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原发性脑血管病、红斑狼疮、烟雾病、以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脑白质病(CADASIL)等均可能导致VD[6]。

    VD的主要病理类型包括:多发梗死性痴呆(或者皮层痴呆),关键梗死性痴呆和小血管病痴呆(或者皮层下VD、出血性痴呆)。轻度AD在合并小血管病变后迅速恶化[9]。卒中后VD通常在病理方面表现为多发性卒中后痴呆。病灶体积较小但是部位(如丘脑、前脑底部、尾状核等部位)重要的梗死也会导致VD的突然发生,称之为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