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全科医学.读者》 > 2012年第9期
编号:12824129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1日 中国全科医学·读者版 2012年第9期
     中医认识

    慢性肾衰竭病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素因、主因、诱因三个方面。素因:即患者的体质因素,脾肾虚损是本病的素因。主因:本病多是由水肿、淋证、虚劳、消渴等病发展,最终导致肾脏失去分清泌浊的功能,使湿浊溺毒贮留于体内,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诱因:在慢性肾衰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于某些因素而使病程进展加快,病情恶化。如感受外邪、过度劳累、饮食不节等。

    本病病机关键在于肾的分清泌浊功能失调,而肾的分清泌浊功能有赖于机体的气化作用。肾气亏虚可引起肾的气化功能障碍,脾、肺、肝等脏腑功能失调也可影响肾的气化功能。气化不足,升清泌浊功能障碍,不能及时疏导、转输、运化水液及毒物,因而形成湿浊、湿热、瘀血。湿浊、瘀血虽源于正虚,反过来又是重要的病理因素。如湿浊中阻,脾胃升降失常,则可出现恶心、呕吐;湿浊困脾,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之源匮乏,则气血亏虚加甚。

    辨证论治

    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及其病机错综复杂,从正邪方面分析,有正虚也有邪实。正虚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邪实则有外邪、湿浊、热毒、瘀血、动风、蕴痰等。因此,治疗上必须抓住标本缓急,采取急则治标,以祛实邪;缓则治本,以固正气;标本并重,则祛邪扶正并举。根据本病的疾病特点,通常按以下六类证候进行辨证治疗。

    脾胃虚弱

    主症:面色苍白,全身乏力,四肢酸困,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小便短少,口淡不渴,口中尿臭,四肢不温,舌淡而胖大并有齿痕,脉象沉细或沉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化湿。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10 g、砂仁6 g、陈皮10 g、半夏10 g、党参15 g、白术12 g、茯苓20 g、炙甘草6 g、生黄芪15 g)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