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全科医学.读者》 > 2013年第1期
编号:12823188
课堂1:我国“双心医学”的发展现状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日 中国全科医学·读者版 2013年第1期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精神;心理;治疗

    什么是“双心医学”

    “双心医学”是指心血管病学和精神心理医学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在当今的疾病谱中,心脑血管疾病为头号杀手。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达300万,即每3个死亡患者中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高达2.3亿。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因精神和心理疾病导致自杀者逐年增多,目前全球患有各种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至少有5亿人,约占人口总和的10%。由此可见,心脏疾病和心理疾病是增加全球疾病负担的两大主要疾病。以往由于心脏病和心理疾病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在治疗中并没有把两者联系起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界逐渐认识到心脏和心理这两个“心”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导致疾病的产生,并能够相互伴发而加重疾病的发展。因此,近年来把两者相提并论,称之“双心疾病”,在治疗中也将两者共同予以考虑,并且发展为“双心医学”。

    我国“双心医学”的由来及开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化,并为新兴的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所取代。健康的定义也不再仅仅是不生病,而是人类个体在躯体、精神和社会功能三个层面上均维持良好的状态。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日益高度城市化、生活方式与节奏的迅速改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然而,与发病率趋势、心血管医学和临床实践的发展所不相适应的是,心血管预防医学的发展还处于一种滞后状态,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情绪问题更成为“被现代医学遗忘的角落”。我国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在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发现,来心血管内科就医的大量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焦虑、抑郁、惊恐等。由此,胡教授逐渐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开始摸索作为一个心血管专科医生实现对患者身心服务的道路。经过多年的探索,胡教授提出了双心医学的概念。自2005年以来,“双心医学”已经在我国各地开花结果,规模不等的学术会议已经在各地召开。

    如何诊断“双心”患者

    对于心身疾病的患者,诊治医生首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次要有责任心和爱心,关键要推行全新的医疗模式来主导我们的医疗实践,也就是说任何疾病的诊断,除考虑生物学因素外,还要考虑导致疾病的社会心理因素。例如:关于心脏神经症的诊断,目前我们还没有统一、确定的诊断标准,也没有像其他疾病那样有公认的、可靠的检测手段,开具化验单或检查单检查。因此,心脏神经症的诊断目前主要是排除性诊断。如患者同意,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临床上常用心理量表进行测试,包括自评心理量表、他评心理量表,如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Zung氏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汉密而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心理量表如同情绪化验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患者情绪心理问题及其严重程度,但是心理量表也有局限性,如果是阳性结果,也不能直接诊断为焦虑抑郁,还需要综合分析判断。每个心血管病医生不但要熟练掌握心血管病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医学精神知识,这样才能及时识别和处理心血管病患者伴有的心理精神障碍疾病,减少因为忽视心理障碍疾病造成的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也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治疗“双心”疾病

    目前对双心疾病的干预治疗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心理治疗 心理障碍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还要配合心理治疗。这有利于提高缓解率,巩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由于冠心病共病心理障碍的患者对本病认识不足,或对所患冠心病感到压力重重,需要从心理上帮助患者重新认识本病,合理解释患者冠心病的转归和预后,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负性认知,恢复患者的自信心。

    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 研究显示,对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伴有显著胸痛的患者,在充分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应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消除胸痛等心血管症状。

    体力运动为主的心脏综合康复计划(CRP)治疗 重视心肌梗死后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胸痛症状的控制以及心脏功能的改善,提倡早期心脏康复训练,这些措施对冠心病合并抑郁(或焦虑)的预防和治疗极其重要。

    如何预防“双心”疾病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生活压力增大,焦虑抑郁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基本情绪特征。据分析,在中国各大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的患者已占1/3~1/4,这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作为医生,我们要重视患者或准患者的情绪问题,分析归纳这些情绪是否是导致患者一系列症状的原因,并及时给予疏导。尤其不能给予不当解释,如仅仅因为体检发现有高血压、早搏、心电图T波变化等,就诊断为冠心病,告知患者有危险,会引起患者不必要的焦虑情绪,加重疾病。对于一些诊断明确的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尤其是那些置入起搏器、急性心肌梗死后、冠脉介入治疗后、冠脉搭桥后的患者,特别要注意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加强医患沟通,以便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所了解,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以免让一些认知错误发展为心理障碍。

    展望我国“双心医学”发展

    由于心内科的医护人员已经习惯于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对来就医的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一是不关注,二是缺乏识别这些精神心理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实施“双心医学”,就要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实实在在地改变传统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把身心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首先在心内科的同一诊室,同一次查房或会诊,由心内科医生和精神心理医生一起面对患者,一起解决患者同时存在的躯体痛苦和精神心理创伤。同时,对专科医生进行培训,对广大医护人员进行普及教育,使他们了解和掌握识别处理常见的轻、中度精神心理疾病的方法,营造重视身心全面健康的氛围,构建身心全面服务的人性化、理性化医疗模式。在心内科的日常医疗实践中解决这些患者的精神心理创伤。这就是胡大一教授倡导的,坚持在做的“双心门诊”、“双心查房”和“双心会诊”,推出“双心”疾病诊治的专家共识,以便让更多的医生实施“双心医疗”时有据可依。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已成立以胡大一教授和于欣教授为组长的“双心”学组,但这还远远不够,应继续加强学科、学会之间的横向联系。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投入和支持。加强“双心”医学刊物出版,举办会议讲座,使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真正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小编的话】

    医学需要整合,这意味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跨学科的交流融合。“双心医学”作为一个由心血管和精神科交叉、综合形成的学科,旨在研究和阐述医学实践目的和价值;寻

    求对生命的科学理解和对个体的人文关怀的综合。

    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这两种疾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由于这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因此,心血管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成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部分心血管病患者尽管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进行支架置入和手术,但由于合并心理问题,尤其是抑郁焦虑,患者很难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也有不少患者因胸痛到心内科就诊,自以为是心血管疾病,实际上并无器质性心脏病而是抑郁焦虑的躯体化症状。由于缺乏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而过度使用CT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浪费了卫生资源,还加重了病情。

    双心医学是对医学发展中整体化趋势的回应,通过心血管和精神专科深入发展与整合,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全面、综合的医疗照顾与管理。, 百拇医药(陶贵周 张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