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身科学》 > 2005年第1期
编号:11071566
中医养生之本:保精、养气、生神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1日 《健身科学》 2005年第1期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练精化气

    精是构成人体的核心物质,也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精,一方面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另一方面在后天不断得到充养。精藏于肾,既可以化生血和气,成为构成人体器官的原始物质和促进器官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又不断得到后天的充养,也就是人体自具有从外界摄取食物的能力之后,通过从自然界获得营养,并在体内化生气血,进而营养脏腑、筋骨等器官,还可转化为精,贮之于肾。所以,保养精之先首要积精、惜精和固精。

    积精:

    积,就是积累;积精就是运用各种养生方法,使肾精不断得到充养,保持肾精的充盛。人体先天禀受父母之精是有限的和既定的,不同的人还有禀受厚薄之差别,在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中还要不断消耗,所以后天的补充极为重要。

    中医认为,人类的食物都是天地阴阳之气的产物,其中所包含的营养物质可以为人所用,成为化生自身气血的物质原料。就积精而言,古人有一句养生名言:“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食补就是遵循科学的饮食方法,气补则是指进行行气活血之术的锻炼,主要是指太极拳、易筋经等传统养生术。

    惜精:

    惜精就是珍惜人身之精气,不过分消耗,以保持精气的充盛。惜精,不但要性生活适度有节,还要在从事其它活动时遵循适度的原则,以保存精力。

    固精:

    固,就是巩固、固涩、固守,防止流失的意思。肾主藏精,固精就是运用各种养生方法加强肾的封藏能力,防止肾精的流失。

    肾精的流失可表现为男子的遗精、滑精,女子的白带过多、月经量多或淋沥不止、乳汁自溢,以及尿血、尿蛋白等等超出生理范围的现象。当然,生理范围内的男子遗精、射精,女子的月经、白带和分泌乳汁都是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表现,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

    肾精流失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是体质虚弱,肾不藏精;二是阴阳失调,神气不宁,扰动阴精而使之流失。所以固精就要通过各方面的调养增强体质、调和阴阳、安定神气。如适当的运动和劳动,防止思虚过多,情志过极,饮食注意营养丰富,又避免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等等。

    适当的运动和劳动可促进气血流通,调和脏腑,平衡阴阳,增强肾的封藏能力;思虑过度、情志过极,可损耗气血,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心火旺盛,心神不宁,从而影响肾的封藏功能;饮食富有营养而不滋腻可补益五脏,补养气血,从而增强肾脏的封藏功能,而肥甘滋腻的食物则易生湿蕴热,扰动精室,阻滞气机,清阳不升,使精微下注而流失,或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也会生热化火,使心神不宁,精关不固。过于频繁的性生活或手淫等,会伤及肾气,使其封藏功能下降,也应加以避免。

    以气为本

    人生一口气,气聚则生,气亡则死。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中国道家、医家、养生家一致认为人的生命赖气以生,气存则生,气亡则死。王充在《论衡》中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明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内经•上古天真论》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一观点已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故我国称人死为“断气”。现在国外医学在“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等名词解释不了人的死亡现象时,也开始接受中国“气”的观念。

    中国养生学上“气”的观念,是指人的元气,又称真气。元气由肾中之原气与由脾胃运化吸收来的水谷精气,与由肺中吸进的自然清气互相作用而成。它是生命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

    元气形成后,流通全身,充满各个脏腑,各个部分,无处不到,是维系生命,推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根本要素。元气充足,身体强壮;元气不足,身体衰弱;元气消亡,生命便结束了。对于有病的人来说,如元气不伤,虽病重而不死,如元气大伤,虽轻病也难保痊,所以善养生者,必知养气。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气如此重要,善于养生的古人便创造了种种养气之法,古人称之为:“吐纳”、“导引”、“存神”、“内功”等等。

    传统养气法又分为动、静两大类,前者也叫外功,后者也叫内功。外功以内功为基础,静极才能生动,所谓“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精气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强壮。静功并非静止,而是“外静内动”,是机体的特殊运动状态。正如王船山所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以养神,以吐纳呼吸为主要练功方法;动以练形,以运动肢体为主要练功方法。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心境平和、呼吸顺畅、身体放松三个环节。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动静兼练,“三调”结合,于是阴阳调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里所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著名养生家刘贵珍,曾详细地阐述过养气健身的道理。这里的养气是指从事太极拳、易筋经、站桩、气功等健身活动。

    1.培补元气,扶正祛邪

    在养生理论中,贯穿着“以气为本”的论点,在方法锻炼上,也强调培补元气以固本的指导观点。那么,养气法是通过何种机理而实现培补元气这一作用的呢?《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培补元气机理的精辟阐述与概括。祖国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体的内因,它概括地反映了人体的机能状态,养气法就是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动静结合的自我锻炼养生法。

    养气法对精有着明显的影响和作用,只要练习得法,并持之以恒,对先天精与后天精都有加强充实作用。男性患者的遗精、早泄、精冷、精稀及女性患者的带下、崩漏、经少、病理性闭经等现象,通过练习都可得到程度不同的效果。消化功能紊乱、营养障碍的患者,通过练习心肾相交之法,脾阳得肾而健运,胃阴也得肾水上济而滋润,从而,胃腑和降善于纳腐,脾运有度、精微充脉,临床表现为食欲大振、食量增加。消化腺分泌旺盛、合成代谢加强、营养状态得到改善等等。以上是养气法对后天精的作用表现。养气法对先天之精也同样具有充益作用。通过进行传统养生术的锻炼,后天之精自然充实而固涩,肾中先天之精得其濡养,则愈加壮益,元精益固、元气自充,这就是“练精化气”的必然趋势。元气充益后,即可更好地激发与推动脏腑进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动,这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又能进一步发挥练气化神的作用。神,包括了先天元神和后天识神两种。元神生化于先天之元气,识神生化于后天之精气。元神、识神都来源于物质,又皆反作用于物质。《素问•移精变气论》谈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指出了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这是养气法培补元气的又一重要意义。

    2.调节阴阳

    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也证实养气法对阴阳平衡的调节性影响是广泛存在的。祖国医学认为,形、精可以转为功能,此乃阳源于阴的正常生理现象,但当机体功能亢进时,则可使形、精耗伤。行养气法入静后,则交感神经兴奋强度减弱,气体代谢降低,高反应状态得以纠正,亢强的功能得以调整,这些都是抑阳扶阴作用的具体表现。

    3.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养气法治病、保健的作用,是通过“通经活络”来实现,临床上观察到,经络不通、气血不调的患者,其肢体两侧经络测定值不等或差数悬殊;凡气血弱者,通过练习,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练习过程中,还观察到经络传感明显和内气循环任、督和其他络脉运行等现象,这都是通经活络作用的具体表现。

    得神者昌

    心理保健,中医学将其称为“养神”。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生中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类所注目。

    早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以前,诸子百家就有较精辟的论述。其中《管子》中的《内业》篇,可说是最早论述心理卫生的专篇。内,就是心;业,就是术。内业者,养心之术也。《管子》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这些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具体地说是三点: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样,就有益于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三是守一,就是说要专心致志,不受万事万物干扰则能心身安乐。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黄帝内经》,其心理保健思想要比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丰富得多,成熟得多。综观《内经》,无论是对身心疾病的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认识,还是对身心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并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如在形神关系方面,《内经》已认识到,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驾御形体,形神统一,才能身心健康,尽享天年。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序中畅言养生的重要性,同时责怪和痛斥时医、时人无视养生,是“举世昏迷”,“不惜其命”,只知“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准名利是务”,实在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劝导世人要重生命,固根本,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理”。可见,关于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仲景当时已比《内经》作者有更深刻的认识。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在其所著《儒门事亲》中,极为重视心理治疗,对于《内经》的“以情胜情”疗法,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还创造了“习以平之”等意疗方法。

    明、清时期,心理保健学说有了新的开拓和特点,如《摄生集览》中提出“养神为首”,即虽然保养之法可数以万计,但养神是第一位的。在睡眠与精神的关系方面认为,指出不寐与情志有关,倡导“入寐之法,首在清心”。在《遵生八笺》中还提倡鉴赏书画、文房四宝、各种花卉及游览、登高等活动,以陶冶精神,实为当今旅游、登山以健心身观点的理论之源,至今仍给我们以方法论启迪。

    近年来,由于“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从现在疾病谱中的改变可充分说明精神致病的广泛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对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而这些病的产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心理保健必须予以重视,在此过程中,中医养神益心之道,必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中医“养神”之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法:

    1、清心养神:古代养生家认为,“神安则寿延,神去则形散,故不可不谨养也。”如何养神?古人云:“神者,伸也。人神好伸而恶郁,郁则伤神,为害不浅。”又云:养神“以不伤为本”,即首先要避免对精神的各种伤害,即防止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第二是“心欲常静”。这里所说的静不是绝对的,“静者,静动也,非不动也。”。司马迁说:“精神不用则废,多用则疲,疲则不足,用之则振,振则生,神则足。”又说“大用则竭。”合理用脑有助于健脑全神。

    2、起居养神:名医张隐庵指出:“起居有常,养起神也。”意思是说,起居作息有一定规律,有助于安养神志。要做到劳逸适度,按时休息。睡眠不足肯定影响脑神,但睡眠时间过长也不对。养生家认为:“凡睡至适可而止,则神宁气足,大为有益”,若“多睡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不利于健脑,有损于健康。

    3、固精养神: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这说明能适当节制嗜欲,才能固精全神。反之,“多欲则志昏”,从而导致早衰体嬴,百病丛生。

    4、吐纳养神:所谓“吐纳养神”,即是指呼吸宇宙精气有助于养神。《内经》指出:“服天气而通神明”。这种说法看起来神秘,实际上就是指做呼吸运动,精神安宁地做腹式呼吸运动,可以起到养心宁神的作用。

    5、运动养神:“精”“气”“神”三者密不可分,运动可以行气活血,必然起到益精全神之效。《养生延命录》指出:“静以养神,动以炼形,能动能静,可以长生。”说明养生之道要动静结合。事实上,人们早就习惯于在思考问题时,踱来踱去地自由散步,籍以促进血脉流通,加强脑的机能,提高思索能力。有的老者,手托两个核桃或铁球运转,是通过手心的劳宫穴与“心主神明”相关联,从而起到练形全神的作用。因此,打打太极拳,练练五禽戏、八段锦等,均可以起到运动养神之效。

    6、食补养神:“饮食者,养其形”,饮食营养对于提高脑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唐代孙思邈大力提倡食补食疗之后,历代医家在这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老老恒言》主张将健脑养神食品与米相配合,做粥以食用。如龙眼粥、大枣粥、莲子粥等。当然,遵循科学的饮食规律,是最好的食补养神之道。, 百拇医药(天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