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身科学》 > 2007年第9期
编号:11500254
万事随缘——莫里教授的人生箴言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日 《健身科学》 2007年第9期
     (接上期)

    4:随遇而安

    尽力争取感情和精神的内在安宁以抵抗肉体的痛苦。要学会在任何时刻这样一个事实,即我的处境是“什么”?准备好处理内心深处的矛盾。你会变得反复无常,一会寻死,一会觅活;一会对他人充满爱心,一会又变成憎恨。

    对于已经无可挽回的事情,只能随遇而安。你无法改变临床诊断的结果,但你能够控制进一步恶化你的身心健康的、毁灭性的情绪。随遇而安的态度是应对绝症,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石。

    做到随遇而安并不需要你或有或无的才能,这是一种可以学习的应变之法,也许你不能驾御自己对于一件事情的初始反应,但你完全可以选择一种应变之道。人不会忽然之间大彻大悟接受命运,期间需要经过不断的反反复复。这个认识不断加强,直到最后,我们彻底觉悟。坦然面对一切。

    5:往事如烟
, http://www.100md.com
    过去的已经过去,不用否认,也无需逃避。你可以缅怀,但不要过分沉溺于往昔。要从中受益,不要为既往的过失而徒劳地悔恨或自责,切不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对待消极情绪的办法,就是原谅自己,宽恕他人。宽于律己也要宽于待人,还要学会向别人请求宽恕。宽恕能柔和心灵,化解痛苦,还能抚平你的歉疚感。宽恕能让你平和的看待过去,停止无望的追悔,捐弃所有的前嫌,弥补好漏洞。

    我们当中有太多的人对待自己过于苛刻,就为了有事情没能完成,有些成就没能达到。首先你能做到的就是原谅自己那些本该做的没有做,而不该做却又做了的事情。你要明白:有些你想要的东西即使不能到手,也并不影响你好好的活着。

    6:积极投入生活

    当你身患重病,一个最大的危险就是开始失去生活的目标。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呢?活在这儿是为了什么?如果失去了目的,就会了无生趣,那么又何必费事每天一大早还得爬起来呢?
, 百拇医药
    不要以为自己有病,就不能再有什么目标了。选好自己的对象,然后为之努力,不管它们是多么微不足道。比如做做剪报,保留下那些自己喜欢的文章什么的。或者帮忙照看小孙子,开始读一本一直想读的书等等。专注于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满怀激情,心无旁鹜地投入。

    找件事去做,甚至改变自己的兴趣,这些永远不嫌太迟,生活的乐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需要你留意检点。蓦然回首,或许不过咫尺之遥。只要你有一颗开朗的心,定会发现生活之中,其实步步有芳草。

    7:结纳善缘

    人不是单一的个体,“对自身了悟越多,就越积极地融入周围的世界。”“自我一旦脱离社会,与世隔绝,它将失去任何意义!”人际交往是我们的基本需求,其重要性毫不亚于衣食住行。如果你感到孤独,或联系旧交,或结识新朋,总是来得及的。尽量使自己心胸大度,亲切地待人,养成经常对别人说赞美或感谢之类话的习惯。要是打算要人家多来看看你,那就尽可能使他们的探访成为一件愉快的事。
, http://www.100md.com
    开诚布公地将病痛向他人坦白,这有助于他们在照料你的同时,更好的认识他们自身的弱点。

    保持一套支援系统,把那些关心你的人团结起来。但决不要强人所难,那有可能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即便别人无助于你,也要心存感激。要知道,你在别人眼里,未必就真的那么不中用,因为他们真心盼望你的情绪改善。他们怀着这样的愿望,是因为他们真正在意你。善待这一切吧,当你不得已而面对现实,切不要苛求他人。

    对人生的理解,他强调“博爱”与“宽容”:“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且将这种爱珍藏在心上,即使死了也不会消亡。因为你的爱还在,你就会永远活在你所爱的人心里。”并认为“人特别需要和解,跟自己和解,跟别人和解,跟周围的人和解。”带着别人的友善、爱心、关怀和敬意,帮助你平静面对不幸。

    8:善待自己
, 百拇医药
    应该本着爱心、同情和宽厚的态度对待自己。要视自己为友,而不要用没完没了的苛评来妄自菲薄。

    人在病中,难免轻视自己,以为如此的不幸都是咎由自取,或是冥冥之中的什么力量对你往日的过失做出了惩罚。如果你如此看待问题,就会变得愈发无情,自觉不自觉地自我伤害。因此,尽管你自有万般理由无休止的自我责难,可这样根本于事无补,尤其是在患病期间,自重自爱是非常重要的。你是你自己唯一的自己,无可替代,要以朋友之道待之。善待自己,就要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需要关心和耐心,鼓励和慈爱,就像你如何对待自己唯一的孩子。

    9:磨砺心智

    身体的损坏已无可挽回,你就求助于坚强的心灵,做自己的见证。要作为旁观者面对自己的身心,关注自己外在和内在的状态。

    一个人并非成为专家后,才能置身事外地自我观察,你有很多不同的办法来达到这种效果。其中之一就是把自己视若他人,然后通过他人的角度看自己。这叫做“反串他者”。把自己身上的一切视为别人的事情。问自己“假如别人得了这样的绝症,他会是个什么样?”通过向外部投射自己的经验,得以避免纠缠于作为一个患者的主观感受。另外一种方式是打坐冥想可以加强自我观察和适当置身事外的能力。在你打坐的时候,你会浏览到那些感觉、思想和知觉,看它们逐一经过你的意识。这样你就能从一个稳定的角度,目击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通过置换自己的情境,把你的意识引入另一个空间或现实。对某些人来说,祈祷也有同样的效果。
, http://www.100md.com
    你尽可怀疑你改变情绪的能力,但又何妨一试,结果或许让你大吃一惊。例如,莫里曾对一些人心怀不满,因为他们在他病倒之后,表现得漠不关心。开始他觉得这些人实在不怎么样。可后来他对自己说:“人家也有人家自己的日子要过,所以能够付出多少,愿意付出多少,都是人家自己的事。我有什么可抱怨的?”自从他这样看待他们,顿时怨气全消。“而一旦他们为我做点什么,我就会非常感恩戴德。”

    10:神交天外

    只要可能,修身养性可以给你带来慰藉。找到你自己心目中神性、崇高、圣洁的事物。用你自己的方式求教于它,崇信于它。打坐冥想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被莫里所推崇。尽管他所做的只是一般的静坐,导引吐纳,注视每时每刻发生的一切,但这样一种沉思默想的方式,使他的心理和社会能力得到有效的加强,并有助于抗拒病痛。后来他卧病不起,面临死神的威胁,就是靠着这种沉思默想来保持平静,抱元守一。

    11:思索死亡
, http://www.100md.com
    生死之间不过一线之隔,另一个世界并非遥不可及的异乡,那不过是一座跨过溪水的小桥。人终究不免一死,当我们落草降生,就带着一纸契约,规定我们早晚都要投奔另一个世界,不管我们当时是否知情,而我们对这样一个无可更改的事实哀鸣鼓嘈,充满绝望。说明我们从未自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妄想作为人类,便已经脱离了自然界,从而享有对于死亡的豁免权,可我们没有这项特权,万物有生皆有死,应该接受这样一个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人生要沉得进去,拔得出来。”既有勇气生存,也要坦然地面对死亡。

    对于生死,莫里用一个故事来说明了他的理解。有一朵浪花,像个小男孩,在大海中翻腾着,好不惬意。突然,这个男孩似的浪花发现自己就要被冲上岸了,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他正一点点地接近岸边。那他就要从此消失了。他说:“天哪,我会有什么结果呢?”一脸辛酸和绝望。这时旁边又涌来另一朵浪花,这次是个女的。这时女的对男的说:“你这又是何苦呢?”男的说:“我真不明白,你就要被冲上岸了,怎么还跟没事似的?”女的说:“你是没明白。我们并不只是一朵浪花。我们是大海的一部分。”

    他最后说:“我不是一瞬即逝的浪花,而是全人类的一部分。我就要走了,但我还将继续活着。是作为别的形式?天知道。但我知道我是这大千世界的一部分。”

    莫里先生的肉体虽然已经消亡,但他的灵魂没有消亡。他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学会如何生活,然后你才懂得如何去死;学会如何去死,你将领悟如何去生活。”莫里的话并非仅仅针对患者及其亲友,而且对免于病痛的健康人同样教益匪浅。诚然,本书的价值远不止这些。比如对重病缠身的幽默、对死亡的坦然、无畏,以及他的高尚品格,这需要读者自己慢慢去品味。(完), http://www.100md.com(芳 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