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身科学》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568207
何裕民:提倡“见病又见人”的医学模式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日 《健身科学》 2008年第1期
     陈竺认为,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医看到的是模糊的整体。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类似于西方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陈竺表示,当前要特别强调对中医的尊重,如果不知道中医的内涵、优点、精华是什么,需要改进和改善的部分是什么,就草率对它下结论,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应该有的态度。陈竺预见,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那么,中医学模式究竟是什么样?卫生部长为什么要说中医有望对现代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今天,我们特别采访了我国著名医学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全面解答并进一步阐述。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何裕民教授就对中医学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他的《中医学模式及其现实意义》率先发表在1983年第8期《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后,在《中医学导论》、《中医学方法论》等专著中,何裕民教授对中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均有诸多精辟论述。

    中医学模式究竟是什么样?

    记者:您曾在多个场合多次谈论过医学模式问题。那么,什么是医学模式?中医学模式又是什么样呢?

    何裕民:医学领域内,由基本观念所组成的,可供参照的模式,就叫“医学模式”。探讨医学模式,事实上就是分析整个学科的核心内容。

    《内经》中,中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已被奠定,这一基本精神是建立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体现出中医学的一系列特点。

    中医学历来认为,它所探究的对象,不是光具身躯形质的“人体”,而是“形神合一”、“形神相即”的“人”。也就是说,是形(生物形质),神(精神心理)活动有机结合的人。由于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时空之内,形神机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置人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中,以分析考虑其机能状态;并结合环境变化诸因素,进行诊断、治疗、预防等一系列医学实践活动,是中医学的最基本原则。如将这原则的基本精神解释成现代术语,即可以说,中医学具有环境——形神医学模式。

    中国古代学术界中,形神问题是一个争论的焦点,它有着多层含义。中医学模式中,形神含义是比较确定的,形指形体机能,包括气血津液、脏腑经络、躯体肌肉等生物机体或生命物质及其听进行的机能活动,可粗略地视为生物因素;神在这里泛指精神魂魄、感觉思维、性志情欲等各种心理活动过程,意即心理因素。中医学对种种精神心理活动有着丰富的论述,并对形神关系也有着辩证的认识。这一认识的基点是“形具则神生”,“形神合一”而为人。它使得历代医家在实践中能够确切地把握形与神的关系。

    《内经》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强调人的机能活动与自然环境影响,形神状态与自然界的众多变化相对应。 中医学还发现社会环境对人之心身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所以《内经》谆嘱,凡为医,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等概指自然环境中种种影响因素及其变化,“人事”则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其涉及甚为广泛,大至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域性习俗风尚等;次则涉及病者的政治经济地位、个人经历和处境遭遇等;小则与人情事宜、文化修养、勇怯动静等个体因素有关。因此,医家必须从环境变化对人的机能影响和人的机能活动与环境的适应,以及心身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去分析认识个体机能状态和不同病症的病因病机,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研究探讨和预防诊治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就是中医学的基本看法,它主导着历代医家的医学实践活动,因此,逐渐演变成中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

    环境——形神医学模式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记者:我们知道了,中医学模式其实就是环境—一形神医学模式。那么,这种模式是如何在中医学中具体体现的呢?环境一形神医学模式又是如何使整个中医学紧密、有机地融合成一体的呢?

    何裕民:环境——形神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就病因理论分析,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中体现了上述模式的基本精神。其中外因主要是讨论自然因素对生理机能的影响,内因、不内外因则涉及到社会、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中医病因理论中,把情志内伤、饮食失节和劳逸过度(包括劳力、劳神和房劳)等主要与社会心理和行为相关的因素视为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中医诊断中的望、闻、问、切四诊和辨证过程,事实上就是在这种原则指导下,对患者所进行的较为全面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在系统层次上作出判断的过程。《内经》反复要求医家诊病时:“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凡诊者,必知终始,又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并指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何病能中。”这些论述中都含有环境——形神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

    中医治疗学也为这种基本精神所主导,中医理论强调治疗须顺应天时地势等自然因素,并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主张:“天寒无刺,天温无疑。”许多医家指出春夏用药慎投收敛之剂,秋冬用药少给发散之品;须注意“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严寒隆冬,少用石膏,大热酷暑,附桂减量;……所有这些,都兼顾了时间季节等因素。

    中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还体现在确定具体治则时,应兼顾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地位、文化素养、地区习俗风尚及个人经历遭遇、喜乐好恶、起居饮食等因素。金元四大家中,生于战乱动荡之时的李东垣,见时人疲于奔命,多致脾胃虚损,故治疗着眼于培补脾胃元气。生于中原的张子和,目睹当时百姓喜补恶攻,纵然服补药致死,终不觉悔,遂倡导以汗、吐、下三法祛邪安正;生于江南鱼米之乡的朱丹溪,见南方之民多阴虚湿热之体,却又好用辛燥之药,便力陈辛燥之弊,谆嘱东南之人以滋阴降火为主……中医辨证论治中强调审因论治,即包含审辨社会、人事和心理等各种因素在内。

    上述基本精神促使历代医家重视对患者精神异常、情感波动等心理病态的调治,并创造了丰富有效的一整套身心调治手段和方法,如语言疏导法、祝说病由法、转移情感法、以习平惊法、厌恶反胜法、药物调理法等等。其中,大多数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关于语言疏导,《灵枢·师传》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即强调治疗中配合运用语言疏导等方法的重要性。

    中医学模式中,人被视为形神合一,生理和心理活动相互协调、统一、健全、完整的“人”。这一精神促使人们认识到医患之间建立和保持密切配合的良好关系,调动患者本人健康精神心理活动,对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都有着积极作用。《内经》指出:“病(患者)为本,工(医生)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并指出有时治病所以不能获得满意疗效,是由于“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医家的努力)内(病人自身因素湘失。”也就是医患之间配合不密切,医家未能调动患者内在积极的精神心理因素。重视医患关系和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正是环境——形神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的重要体现。

    重视预防,强调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卓越思想。《内经》等医学经典著作中这方面论述颇多,内容丰富。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原则:要了解,以便顺从人环境变化的客观规律,养成良好的摄身行为和习惯;其次须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上,人世间的一切事宜变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自控能力和自稳能力,力求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以使“形与神俱”,保持心身健康,防病于未然。如《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些原则同样渗透着环境一形神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

    总之,中医学具有环境——形神医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精神,贯穿于中医学之总体,并起着主导作用,使整个中医学紧密、有机地融合成一体。, http://www.100md.com(杨 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