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身科学》 > 2012年第10期
编号:12310338
王阳明传习良知生命学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健身科学》 2012年第10期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先生,谥文成,余姚人,他集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于一身,是儒家心学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为“王学”,成为历史上“三不朽”楷模。如今,国际上已经把王阳明归入世界历史上一百位著名哲学家之列,他称得上一个世界级的思想大师。钱穆先生将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作为七本“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可见其学说的影响和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养德养身只一事

    在王阳明看来,心是一切的本体,自然是身的主宰,养身必得有益于养心,不然便是失去意义。当然,此“心”决不是一团血肉之心,本质上乃是一种精神性的特别是道德性的存在,是德性自我的“真己”。

    所谓“养心”其实也就是“养德”,是对作为德性自我的“真己”的养护。而这种德性的养护,无疑会反过来有益于身,这就是“克己方能成己”的“吾儒自有的神仙之道”。
, 百拇医药
    因此,王阳明进一步提出道德与生命的统一问题,“大抵养德养身只是一事”。

    先生提倡“四真”与“六心”。这“四真”为:“真心,无妄念;真口,无杂语;真耳,无邪闻;真眼,无错识。”还有“六心”是:“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

    总之,他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强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所以一切修养的目标,就是从“人心”向“道心”的升华。因此,他谆谆教诲人们:“人人皆可为尧舜也”,“当下一悟即可成佛。”

    他在《养心告谕》中提出了十一条准则,把如何养心的各种途径说得真是淋漓尽致了:

    “示之以无不容之量,以安其情;扩之以无所竞之心,以平其气;昭之以不可夺之节,以端其向;神之以不可测之机,以慑其奸;形之以必可赖之智,以收其望;守之以无不慎之操,以为其官;学之以无不读之书,以博其识;赏之以无不品之雅,以增其韵;舒之以无不旷之怀,以骋其志;息之以无不泯之欲,以宽其行;明之以无不随之缘,以知其时。”
, 百拇医药
    知善知恶即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首次提出了“良知”的概念,即是天理,亦是道。可以解释为人对于善恶的自我认识,是人所特有的能动表现。

    先生的《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影响极大,其中阐明了“良知”的实质即自主心灵,即自觉发现,即自悟修炼,从而最终完善了他的心学体系。

    其一:“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他以为,良知是自我发现,须除去心灵遮蔽。

    其二:“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他指出,良知是自知之明,须从内心去省察。

    其三:“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他说明,良知是参透内心,要在自省中觉悟。
, http://www.100md.com
    其四:“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弃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他劝告,良知是人生睿智,要有自己的主见。

    王阳明把“致良知”当做一切学问的根本,是圣学追求的归宿。因此,“致良知之外,无学矣。”他说:“致知二字是千古圣学之秘……此是孔门正法眼藏,从前儒者多不曾悟到,故其说多卒入于支离。”

    他告诫人们:“知此者,方谓之知道;得此者,方谓之有德。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王阳明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待也,故善恶只是一物。”又说:“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人们为世事所累,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利禄缠身,使明镜般的“良知”不能朗现,才出现了善恶和美丑之分别。
, 百拇医药
    为了解除心灵的障蔽,他提出“致良知”,要求人们应在“过与不及之处”多下功夫以致“中和”,并使美丑、善恶自融,显现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这就是心灵莹彻的至乐境界。

    亦知亦行乃大道

    王阳明在“静坐”中创建“知行合一”的心学。他对“静坐”养生下过很大的功夫:“究极仙经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久能预知”。他称“静坐”为“默坐澄心”。

    “静坐要省察克治,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克服自我私欲产生,通过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得道成真”。他强调“静坐”中身心道德的修养,否定朱熹“求理于物”,而认为“吾性自足,求理于吾心”。

    阳明先生有一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启示人们要善于加强自我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尤其重要。
, 百拇医药
    他深深地体悟到:“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一个人如果省视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并且矢志力行,就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他留给后人的《戒子诗》,特别强调“心地好”,其云:“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毋轻弃。”所以王阳明认为:如果没有“心”的主体意识的参与,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无法进行。所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所主张的“致良知”——就是通过主体自我的道德修养,从而合乎天理,体认良知。他认为人们的各种私欲植根于心,蒙昧无知而无法按照道德规范去行为和生活,这就是“破心中贼难”之所在。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就是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这是他在自己的生存体验中总结出来的生命智慧。

    “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窅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忘鱼乐自流形。”这正是王阳明超越时空、消融物我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百拇医药(那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