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2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234730
急性特发性面神经炎艾灸治疗与护理配合的疗效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25日 夏樟秀 张燕 沈柳艳 袁丽敏 欧伊娜 熊甜 李哪 陈尚杰
第1页

    参见附件。

     2 护理干预

    2.1 心理护理:本病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患者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患者缺乏心理准备,加之对面容改变的担忧,病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口眼歪斜等。面神经麻痹患者会因为自己得了面神经麻痹产生一系列的不良情绪,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有的担心面容改变而羞于见人及治疗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遗症,这时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慰疏导工作,缓解其紧张情绪,使病人情绪稳定,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不要相信迷信思想所谓的“中鬼”、“ 中邪”之说。

    2.2 康复护理: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护的非常重要的,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在医生和康复护士的指导下,患者温水洗手后用四指指腹缓慢均匀按揉颜 面部肌肉和穴位如阳白、鱼腰、攒竹、太阳、迎香、地仓、颊车、合谷等,每穴1~3 min;配合每日对着镜子进行表情肌康复训练,如抬眉、闭眼、耸鼻、示齿、努嘴、鼓腮等训练,每日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用红霉素眼药膏每日3~4次点患侧眼睛。

    2.3 施灸护理:治疗室要求通风、采光佳,安静、舒适、清洁。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如穴位处皮肤有破溃、外伤等不宜艾灸治疗。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交待治疗目的,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使其了解艾灸治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部神经水肿,有利于面神经的修复,以利于患者配合治疗。施灸过程中认真观察,注意燃点的距离,随时询问患者感受,观察局部潮红程度,及时调整艾条与皮肤的距离。随时弹去艾灰,以防烫伤。治疗结束后,将未燃完的艾条插入小口瓶中灭火,以防复燃。灸毕将穴位处的药物清洗干净。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整理用物,再次清检艾灸用品,做好记录。

    2.4 附H-B面神经分级标准如下。

    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分级标准分为6等级[2],Ⅰ级:面部运动功能正常,没有无力及联带运动。Ⅱ级:双侧额皱纹与鼻唇 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鼓腮 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Ⅲ级:有明显的不对称及明显的继发性缺陷(即并发症),但是额部有运动,额部运动的出现表示神经功能没有完全变性,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好转,面部表情肌部分恢复,眼睑基本闭合,谈笑时鼻中沟及口角有歪斜。Ⅳ级:明显不对称,没有额部运动,面部无力伴有毁容性联带运动或集团性运动。Ⅴ级:面部仅有轻微的运动,额部没有运动,面部功能没有恢复到出现继发性缺陷。Ⅵ级:患面部没有任何的运动或肌张力消失。痊愈:治疗效果 达Ⅰ级。显效:治疗效果 达Ⅱ级。有效:由Ⅳ~Ⅵ经治疗后改善为Ⅲ级。无效:经 1个月治疗后仍停留在Ⅳ级 以上。将痊愈、显效、有效均归人有效。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 for Window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经过3个疗程治愈:治疗组痊愈46例,占92%;显效2例,占4%;有效2例,占4%;无效0例,占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33例,占66%;显效4例,占8%;有效4例,占8%;无效9例,占18%;总有效率8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5 讨论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引起。另外,脑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等均可引起。[3]中医学认为面神经炎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人中经络,阻滞经气,致气血阻滞,经脉纵缓不收所致。[4]《灵枢?经筋》:“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目眦急不能卒视”。病机为经络不通、气血闭阻,病位在阳明、少阳经。另外,对于面瘫的治疗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十分有限。即使对顽固不愈者进行面神经末端与副神经或面-隔神经吻合手术治疗,又因需牺牲另一条神经而得不偿失。而且术后能否使面部表情随意运动得到长期稳定,仍难肯定,因此被严格限制。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灸”字考 “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5]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100%,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82%;主要因为艾灸疗法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6]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①风邪外袭,取穴:风池,地仓,颊车,四白,阳白,合谷。方解:本证乃风中经络,气血痹阻,经筋失濡,纵缓不收所致。故取风池祛风通络;地仓、颊车、四白、阳白皆为足阳明胃经腧穴,针而灸之以温经散寒,疏通本经气血,濡润温煦筋肉;合谷为治疗面口诸症之远取要穴,针而泻之,既可疏邪解表,又能和营通络,局部加拔火罐,可以行气活血,改善面肌营养,促进瘫痪恢复。②虚风内动,取穴: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颧髂,足三里。方解:血虚生风则面肌抽搐,血不养筋则面肌萎缩。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故取穴原则以调补局部气血、近取面部腧穴为主。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颧髂诸穴采用透刺针法,宜轻刺激、久留针;加温灸以调和气血,濡养肌肉,舒缓筋脉,解除痉挛;再配合风池息风解痉以治标,足三里补气益血以固本;远近结合,标本兼顾,使气旺血行,则虚风自息。

    综上所述,性特发性面神经炎在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艾灸治疗治疗,并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红岩,谢新利.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11):58

    [2] House JW,Backmann DE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6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