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2年第18期
编号:12230490
浅谈细菌的耐药现状及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25日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年第18期
     摘要:随着医学的进步,各种抗生药物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各种微生物的抵抗能力也逐渐增强。从而微生物对抗菌性药物的抵抗作用越来越强,也就是说产生了细菌的耐药性。本文主要简要谈谈细菌的耐药现状同时对其治疗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细菌 耐药性 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50-02

    细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耐药性,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一种药物可以避免完全耐药。目前细菌的耐药性主要通过遗传,即先天性获得,和后天长期抵抗抗生素,优胜劣汰,进化出来的新品种。所以必须了解目前细菌的耐药情况并找出一个解决方案。

    1 细菌的耐药机制

    1.1 产生灭活酶,破坏抗生素。目前已分离的酶有三种。①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从而消灭该抗生素。产生该酶的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其中,临床试验表明,金黄色葡萄杆菌可能对青霉素敏感,即只要青霉素存在,会诱导该细菌产生大量的β-内酰胺酶。②氯霉素乙酰转移酶,能够转化氯霉素使其失效。产生该酶的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D组链球菌等。③氨基糖甙类钝化酶,能够使氨基糖甙类的游离羟基磷酸化、游离氨基乙酰化、游离羟基核苷化。产生该酶的细菌主要有: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1.2 改变内靶位,抵抗抗生素。①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靶位是青霉素结合蛋白,即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该蛋白结合,就会使其失活,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但当该蛋白改变,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靶位就会失效,进而抗生素也就失效了。②肽聚糖前体改变,糖肽类抗生素在细胞外与肽聚糖的前体结合,会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但当细菌改变肽聚糖前体的合成方式,抗生素就无法与其结合,进而抗生素就失效了。③RNA聚合酶β亚基变异,利福平与RNA聚合酶β亚基,干扰细菌的转录和延伸,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但当RNA聚合酶β亚基的结构改变,该药物就失去了作用。④DNA螺旋酶突变,喹诺酮类抗生素破坏DNA螺旋酶,干扰细菌的复制,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但当该酶发生突变,该药物就失去了作用。

    1.3 细菌膜耐药。细菌膜耐药包括:膜渗透屏障和主动泵出,是抗生素不易到达靶位,抵抗抗生素的作用。①膜渗透屏障,改变外膜孔道蛋白结构,降低药物的渗透性。如四环素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等都是利用这条通道。②主动泵出,泵的底物特异性很低,能够把抗菌药物泵出细胞外。如β-内酰胺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2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2.1 天然或基因突变。天然,如绿脓杆菌,其细胞膜是一道天然屏障,对很多抗生素都有耐药性。基因突变,自然的生长环境、抗生素的长期作用等都会诱导细菌的基因突变,使其向有利于自己生存的机体突变。

    2.2 获得性耐药。很多细菌里面含有耐药性质粒,即染色体外的闭合环状DNA,这些细菌再通过一些介质进行质粒的传播,进而引发了全面的耐药性。

    3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治疗

    3.1 合理使用抗生素。①严格掌握适应证:对每一个病人作详尽的检查,了解病原的根本,根据细菌类型,选择适当的抗生素,严禁胡乱使用抗生素。因为不用的病原体,不同病人里面的同一种细菌所要使用的抗生素不一定相同。在详尽的结果出来之前,可以根据以往的病史和感染情况选用药物,待结果出来之后再进行适当的调整。②避免细菌反复与抗生素接触:人们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让细菌与抗生素反复接触,这样就会对细菌造成很大的伤害,直至杀死细菌。但恰恰相反反复接触,反而会对细菌产生选择,从而产生抗药性。③限制高潜在耐药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每一种细菌的耐药性程度不一样,对于同类的抗生素,要选择潜在抗药性比较低的抗生素,这样能够抑制耐药性细菌的广泛发生。如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头孢他啶等高潜在耐药性抗菌药物要避免使用。

    3.2 阻断耐药菌的传播。细菌的耐药性主要是通过遗传和基因突变产生的。引发耐药性细菌的广泛发生是因为传播的途径,耐药菌传播的首要途径是医院。①医务人员的手部清洁:医务人员是最有可能接触各种病菌的群体,因此在接触病人的物品之后要注意对手进行全面清洁。②对于装有耐药菌的器皿、试管等要进行严格控制,避免接触水源。

    3.3 抗菌治疗政策。①由一些比较资深的临床医师区别一些细菌的种类,并建立一个专门的检测系统,即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定期公布全国范围细菌耐药性的趋势,并提供细菌对药物敏感性的详细资料。其中包括细菌的种类,在人体的感染部位,相关抗生素的用量等。同时也可以补充一些抗生素的知识,如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等,成立一个细菌抗生素研讨小组。②轮流使用抗菌药物:如果抗生素使用周期太长,就会对细菌产生选择性。研究表明,许多高水平的耐药性的细菌并不是遗传的,大多数是后天环境因素的选择作用,发生基因突变存留下来的。所以,轮流使用抗生素,能够避免细菌抗药性的产生。③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应该在一开始就选用一些药效比较强、覆盖面比较广的抗生素,然后再接下来的两三天根据病情来调整抗生素。只有这样才能控制细菌抗药性的产生,在短期内达到治疗效果。

    3.4 开辟新途径。可以尝试不使用抗生素来杀灭细菌,治疗感染。针对不同细菌的抗药机制,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如使用中药破坏细菌的抗药质粒,进而杀死细菌,治疗感染;用噬菌体吞噬细菌,治疗感染;用工程DNA质粒破坏细菌的基因,影响细菌的繁殖,杀死细菌,治疗感染等。

    4 总结

    人们正面临着细菌耐药的危机,这是一个很严峻的状况。现在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走入微观世界,深入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机制以及各种传播途径,从而研究新的抗生素,更应该重视的是如何正确的使用抗生素,以及新型杀菌法的研究,从而有效的对耐药菌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 胡海涛.探讨细菌的耐药性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中国医用药学,2011年第34期

    [2] 张丽芳.细菌的耐药性.河北化工,2011年第8期

    [3] 毛婷.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控制对策.中国中医咨询,2011年第7期

    [4] 吴双.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控制方法.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11年第1期, http://www.100md.com(杨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