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2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252890
浅议《导引养生术》中“风痹”的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5日 杨道建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导引是按照一定规律和方法进行的肢体运动及呼吸吐纳来进行治病、防病、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对《养生导引法》中治疗“风痹”十法进行了阐述,主张根据风痹症的不同病情选用不同导引法。

    关键词:风痹 导引 养生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73-01

    中华导引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医学、保健学以及长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用导引治病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然而历代对导引的认识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病源候论?白发候》解释为呼吸运动:“……令身囊之中满其气,引之者,引此归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解释为肢体运动:“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肢)节。”晋?李颐解释为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导引就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解释为“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晋?葛洪《抱朴子?别旨》云:“夫导引不在于立名,象物……或屈伸、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以笔者认为,在众多对导引解释中,李颐对导引的解释更为符合导引的真实含义。

    《养生引导法》一书撰者不详,校刊者是元代胡文焕。它是运用导引、按摩方法养生治病的专著。全书列中风、风痹、腰痛、脾胃、眼目、诸痔等二十七门导引法,内容主要选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养生导引方。补益门和老人门所列导行之法最多,辑有导引行气法、虾蟆行气法、龟鳖行气法,雁行气法,龙行气法,甯先生导引行气法,彭祖谷先卧引法,王子乔八神导引法,五禽戏法,服气吐纳法,修真书六字诀等。多选自道家着《云笈七签》等。书中主要讲述导引养生祛病法,共列病症27门,每门列功法若干条,可供选用。其选功法基本上依据《诸病源侯论》中所载的“养生方导引法”。此外,补益与老人二门中还收辑了《太清导引养生经》、《通玄集》等书的部分内容。笔者在此仅讨论在《养生引导法》第二篇“风痹门”中记载的有关于“风痹”病的导引治疗。

    风痹始见于《素问?痹论》篇,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称“行痹”或“周痹”俗称“走注”,为痹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以肢体酸痛,痛而游走无定处为特点,其病因是风寒湿三邪中以风邪偏胜,而风邪易于游走所致。故《素问?痹论》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灵枢经?寿夭刚柔》:“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病,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养生引导法》第二篇“风痹门”中记载的有关于“风痹”病的导引治疗有十法,可谓内容丰富,其方法为:“一法:一曰: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风痹;二曰:以左踵拘右足拇趾,除厥痹:三曰:两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体痹。二法:偃卧,合两膝头,翻两足,伸腰,口纳气,胀腹,自极七息。除痹痛热痛,两胫不随。三法:踞坐伸腰,以两手引两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引两手布两膝头。除痹呕。四法:偃卧,端展两手足臂,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足寒,周身痹厥逆。五法: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大风、偏枯,诸痹。六法:左右手夹据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痹,利九窍。七法:仰两足指,引五息止。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久行,眼耳诸根,无有挂碍。八法: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痛痹。九法:左右拱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十法:凡人常觉脊倔强而闷,仰面,努膊井向上,头左右两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暂停一会儿),待血行气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时辰),如用,辰别二七。除寒热病,脊腰颈项痛,风痹,两膝颈头。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腰痹背痛,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尽除。”

    功法解说:一法:采用右脚跟勾住左脚拇趾的功法,可以治疗风痹;采用左脚跟勾住右脚拇趾功法,可以治疗厥痹;采用两手交替拉两脚背放在膝盖上,可以治疗体痹。作者认为:本法可以壮足太阳、足少阴经气,疏肝经之气机,亦可引经气下行,故可治疗气机不利,经脉不通所致风痹、厥痹、体痹。二法:仰卧,并拢两膝,伸展两足,伸腰,用口吸气,吸气时使气达腹,使腹隆起,令小腹感到充实、臌胀,尽力如此行气七息。作者认为:本法强肾壮腰,除虚烦,故可用来治疗肾虚有热所致痹痛、热痛、两腿不能自如活动等症。三法采用踞坐体位伸腰,用两手攀两脚后跟,用鼻吸气,尽力使呼吸深长,行七息,然后将两手放在两膝头上。本法具有健脾益气、养胃祛湿之效,故可治疗脾胃虚弱,湿邪困脾所致痹痛,呕吐等症。四法:采用仰卧体位,正直舒展两手足臂,用鼻吸气,尽力行气作七息,然后摇脚三十次而止。作者认为:本法具有行手足三阴三阳经气之效,故可消除周身痹痛,四肢厥冷等症。五法:用背端正靠墙壁而站或坐,不息,行气,引内气从头顶下达足底而止。作者认为:本法主要引气下行,对于肝肾不足,肝阳上亢所致中风、半身不遂等“痹症”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六法:采用左右手靠拢着地,向上引腰,行五息而止。作者认为本法可以强身壮腰,通行任脉督脉之气机,故对于肝肾不足之痿痹,任督二脉气机不利所致耳鸣耳聋、视物不清、二便不利等症具有一定疗效。七法:行气时,仰卧,将两足趾仰翘起,引气五息止。本法与“中风门”第二法大致相同,可以强肝肾,壮腰骨,引气血下行,故可以治疗肝肾不足,气血上逆所致中风,腰背酸痛,半身不遂,耳鸣等症具有治疗作用。八法:采用踞坐位,伸展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用鼻吸气,尽力行七息。作者认为本法可健脾益肾,通行足三阴三阳经气,故可消除肝肾不足,经脉不通所致下肢屈伸不利、疼痛麻木等症。九法:采用左右臂抬起拱抱胸前姿式,闭气不息九通。可治疗臂足疼痛,劳累疲倦,风痹不遂。本法可以宣肺散寒,通三焦之气血,故可治疗肺气不足,外感风邪,营卫失和所致臂足疼痛,劳累疲倦,风痹不遂等症。十法:凡人常觉得脊背倔强不舒而且头闷,可仰面尽量抬两肩向上,将头向左右摇摆,左右摇摆二十一次,暂停一会儿,等血气流通,稳定下来,然后再作。开始做时要慢,以后逐渐加快,不要先快后慢。无病之人经常能在早起、中午和日没这三个时辰,每次每时辰各作十四次。能消除寒热病,脊腰颈项痛,风痹,两膝颈头疼痛。用鼻吸气,每次尽力行七息。作者认为本法可宣肺气,通行三焦气血,故可以除烦热消痹痛。故可治疗肺气不宣,周身气血不利所致腰痹背痛,头眩等症。

    痹即闭阻不通之意。当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能畅通,因而引起肢体、关节、肌肤,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功能障碍等一类疾患,中医均称为痹证,即《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中的痿厥寒热之疾,其治疗当以“导引按跷”为首选治疗方式。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治疗四肢“重滞”症。《中藏经》中也指出:“导引可逐客邪于关节”;“宜导引而不导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5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