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2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252893
浅谈消渴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疗法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5日 魏笑雨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中医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本文简要阐述了消渴病的临床特点,并就该病的中医疗法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消渴病 临床特点 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75-02

    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根据临床表现,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中医认为其主要发病原理为素体阴虚,饮食不节,过食甘肥,导致肾阴虚损,肺、胃燥热,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临床上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为肺热津伤,病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中消为胃热炽盛,症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苔黄,脉滑实有力;下消为肾阴亏损,症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口干唇燥,舌红脉数。中医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本文简要阐述了消渴病的临床特点,并就该病的中医疗法进行深入探讨。

    1 消渴病的临床特点

    1.1 一般症状。一般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常伴有软弱、乏力,许多患者有皮肤瘙痒。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病情较重,症状明显,2型糖尿病起病缓慢,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甚至无任何症状。

    1.2 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直接促进了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增加了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

    1.3 并发症表现。并发症包括慢性并发症和急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各器官,如各种感染、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眼部病变,少数患者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等急性并发症为首发表现。

    2 消渴病的中医分型

    2.1 燥热炽盛。此型多见于疾病初起,来势较急。多食,消谷善饥,或胃脘嘈杂,口渴多饮,甚则渴饮无度,咽干舌燥,形体消瘦,小便频数色黄。大便秘结或干燥。舌苔薄黄腻或黄燥,舌质红或带芒刺,脉滑数或弦滑。

    2.2 气阴两虚。此型是本病的基本型。三多症状明显,倦怠乏力,心慌气短,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或心悸健忘,自汗盗汗,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形体消瘦,唇红咽干,尿频色黄,大便干。舌苔薄白或少苔,舌质红少津,脉沉细或细数。

    2.3 阴虚火旺。此型多见于病久迁延不愈。咽干口燥,口苦,口渴多饮;或牙龈肿痛,牙宣口臭,或口舌生疮,消谷善饥,脘痛如灼,伴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或心烦失眠,形体消瘦,尿频量多,或溺赤,大便干燥或秘结。舌苔薄白或无苔、花剥,或薄黄,舌质干少津,脉细小数或滑数。

    2.4 阴阳两虚。此型多见于疾病后期。三多症状迁延日久,形寒肢冷,面色眺白或黧黑,浮肿,皮肤毛发干枯无华,头晕乏力,耳鸣耳聋,腰酸腿软,夜尿频数,大便稀溏,多伴有并发症,或有酮中毒现象。舌苔薄白,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

    2.5 脾肾阳虚。此型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畏寒怕冷,尤其腹部怕凉,神疲乏力,气短,腰膝酸软无力,耳鸣耳聋,自汗,小便频数量多或清长,或失禁,或如脂膏,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舌苔白润,舌质淡胖或淡红,脉关尺沉细弱。

    2.6 瘀血内阻。型多见于糖尿病经治疗三消不减,形体日渐消瘦,出现合并心脑血管及神经病变者。三多症状轻重不一,伴胸闷胸痛、刺痛,或上下肢疼痛,或肢体麻木,半身不遂,面有瘀斑,月经血块多色紫。舌紫暗或淡暗,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怒张,脉来细涩。

    3 消渴病的中医分型疗法

    3.1 燥热炽盛。治法: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党参15克,甘草6克,粳米30克,黄芩10克,地骨皮15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玄参10克,栀子10克。

    用法:每日1剂,生石膏打碎先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麦门冬汤、消渴汤、增液承气汤、竹叶黄芪汤、五味消毒饮。

    3.2 气阴两虚。治法:益气养阴,佐以清热。

    处方:生黄芪30克,黄精15克,太子参15克,生地10克,天花粉10克,淮山药15克,白术10克,元参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枸杞子15克,石斛10克,女贞子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黄芪汤、增液汤、玉液汤、生脉散、降糖合剂、自拟益气养阴汤。

    3.3 阴虚火旺。治法:滋阴降火,养阴润燥。

    处方: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杞子10克,当归10克,生熟地各15克,葛根15克,丹参30克,知母10克,石膏15克,黄连6克,黄精10克,五味子10克。

    用法:石膏打碎先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常用成方:一贯煎、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生脉散。

    3.4 阴阳两虚。治法:温肾滋阴,调补阴阳。

    处方:附子10克,肉桂3克,熟地10克,生地10克,淮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菟丝子15克,五味子10克,黄芪20克,金樱子15克。

    用法:上方附子先煎,肉桂后下,每日1剂,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八味地黄汤、二仙汤、秘元煎。

    3.5 脾肾阳虚。治法:健脾温肾,阴阳并调。

    处方:附子10克,干姜5克,熟地15克,萸肉10克,枸杞子15克,补骨脂10克,苍白术各10克,莲子肉10克,山药15克,鸡内金10克,五倍子10克,赤石脂15克,禹余粮15克。

    用法:附子先煎,1日1剂,分2次服。

    常用成方:附桂八味丸、金匮肾气丸、促脾补肾降糖汤、益气扶阳饮、右归丸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8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