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2年第27期 > 正文
编号:12339388
腰椎间孔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2例临床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25日 海志凡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评估椎间孔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神经妥乐平联合曲安奈德行椎间孔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2例,对照组采用理疗、腰椎牵引患者138例。

    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神经妥乐平联合曲安奈德行椎间孔阻滞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阻滞 注射

    【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036-02

    我科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脊神经痛时,根据其原发病病因及脊神经受累之部位多在椎间孔,而改硬膜外腔阻滞为椎间孔阻滞。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疗效高,合并症少。现将1986年5月—2012年6月用此法治疗之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小结如下:

    影像学诊断。按胡有谷等[1]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区域定位法进行阅片及分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治疗组:收集我院康复科从1986年5月—2012年6月行椎间孔阻滞的患者112名。其中男性93名,女性19名;最大年龄58岁,最小年龄22岁,平均41.3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9年。平均10个月。所有病例均经腰椎CT或MRI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中央型突出28例,旁侧型84例;左侧57例,右侧27例;突出部位在L3/4有19例,L4/5有46例,L5/S1有47例。对照组:我院理疗科从1995年8月—2005年7月理疗、腰椎牵引患者138名。其中男性73名,女性65名;最大年龄61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42.6岁。其中病程最短1周,最长17年,平均13个月。所有病例均经腰椎CT或MRI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中央型突出43例,旁侧型95例;左侧53例,右侧42例;突出部位在有L3/417例;L4/5有68例,L5/S1有53例。治疗与效果治疗前必须明确诊断,根据病变受累部位及脊神经节段与脊旁(局部)深压痛、放射痛确定阻滞部位。

    1.2 药物配方。2%利多卡因3-5ml加曲安奈德40mg+神经妥乐平3.6u(3ml)加入10ml生理盐水,行椎间孔注射。

    1.3 操作方法:腰段椎间孔阻滞方法:患者俯卧,选定欲阻滞脊神经之相应椎体。于该椎体棘突尖端向患侧做水平延长线至2-2.5㎝处为进针点(一般该处有明显之深压痛)。用7号腰穿针垂直刺入,穿过皮肤后针尖稍斜向中线及头侧刺向椎体下切迹处。当出现轻微落空感后,再进针少许即触及骨质。此时已达椎间孔外口之边缘,与此同时可出现向臀部或下肢放射、沉胀感。注药时相应区域有明显之放射感;注药后患肢有发热、沉重或轻快感;疼痛减轻或消失时,则证明穿刺部位正确。

    1.4 疗效评定标准。①优: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椎旁及腰部无压痛及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80°以上,其他阳性体征消失。②良:腰腿痛基本消失,仅留轻微的腰骶部不适;椎旁及腰部轻压痛而无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60以上,或较治疗前升高15°—20°,其他阳性体征相应改善。③好转:病人腰腿痛症状较治疗前减轻50%以下;椎旁压痛虽减轻,但仍较明显,或仍存在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较治疗前升高小于15°。④无效:症状未减轻或有所加重;阳性体征未改善或更加明显。

    2 结果

    治疗组中112例患者,均行1个疗程的注射治疗,随访1年,优良93例,好转10例,无效9例,优良率达83.07%,总有效率达91.96%。不良反应:全部病人均出现一侧下肢麻木,80min内均恢复正常。

    对照组中138例患者中,经过1年随访,优良46例,好转59例,差33例。优良率33.33%,总有效率76.08%,未有并发症发生。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附表。

    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神经痛的产生一直被认为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是其唯一因素,脊神经痛是以该神经根所支配之区域疼痛、知觉或运动障碍为典型症状。活动时疼痛加剧并可诱发放射痛及该皮节之温度改变、麻木等一组症状。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或肌张力降低。如由此而引起其它器官、系统之功能紊乱乃至精神、情绪发生异常时,则称为慢性顽固性疼痛综合征。

    脊神经痛按其病变部位可分为根性、丛和干性三种,其中绝大部分为根性脊神经痛。临床多为继发于脊椎病,尤以下腰段及下颈段多见。

    当构成椎间孔之骨组织发生退行性变或其周围软组织增厚、充血、纤维变性、水肿造成局部血运障碍时,使局部血管痉挛、肌筋膜挛缩或僵直,压迫该处脊神经根,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基于上述病生理认识,若通过椎间孔局部阻滞将药物注于病灶局部,从而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坏人营养状况之功效。因此,椎间孔阻滞不仅镇痛,而且具有治疗原发病的意义。如诊断明确,定位、操作准确,可获满意之近、远期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产生一直被认为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是其唯一因素,但是临床上有一些神经根压迫性疾病,在未解除压迫的情况下,给予保守治疗,其症状也可以减轻或消失,这种情况提示除神经根机械压迫因素之外,炎症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张文煜等[2]发现炎症机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中发挥着可能比机械压迫更重要、更直接的作用。

    椎间孔阻滞采用长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它具有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阻止炎症介质如激肽类、组胺、慢反应物质释放反应;抑制吞噬细胞功能,稳定溶酶体膜;阻止补体参与炎症反应[3]。利多卡因直接浸润神经根和神经使疼痛很快减轻,使神经根支配区的肌肉痉挛得以缓解。并且采用较大剂量液体椎间孔注射疗法,可分离神经根及椎间孔周围的粘连,起着类似液体剥离的作用[4],以解除神经根的压迫而止痛。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7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