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2年第35期
编号:12697605
下肢促进循环装置在骨科的应用及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5日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年第35期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促进循环装置在骨科下肢损伤病人的应用,及消除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的意义,及护理方法。

    结论:骨科病人应用下肢促进循环装置能够有效促进康复。

    关键词:下肢促进循环装置骨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50-01

    骨科病人因疾病需长期卧床,极易发生肌肉萎缩,因骨折、软组织损伤造成肢体肿胀,静脉回流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阻塞,最常见的是下肢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一旦栓子脱落可造成重要脏器的栓塞,危及病人的生命。如不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导致病人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并可发生危及生命的肺栓塞。2011年5月以来我们对下肢损伤及长期卧床的病人采用下肢促进循环装置,促进静脉血液与淋巴液的回流,改善微循环,抑制肌肉萎缩,消除水肿,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骨关节康复。取得满意效果,现汇报如下。
,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我科收治各类病人60例,其中包括胫腓骨骨折15例,股骨干骨折6例,腰椎骨折12例,内外踝骨折5例,骨盆骨折9例,股骨颈骨折13例等,年龄18—93岁,卧床时间10-60天,治疗对象无治疗禁忌症如,近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面积溃疡皮疹,肢体重度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及有出血倾向者。

    1.2方法。下肢促循环装置(RDXZ-Ⅲ型)气囊腔数4腔,秦皇岛产,一般病人于伤后或术后第二天开始治疗,参数模式可用A—D模式中任意模式,充气循环间隔时间为10秒,时间设定20分钟,压力设定根据病人受伤部位,肢体肿胀情况,耐受状态调节,一般压力为60—100mmhg之间,每日两次。

    2护理

    2.1心理护理。行此项治疗之前,向患者解释促下肢循环治疗装置的工作原理,讲解治疗的目的及意义,讲解此项治疗基本无痛苦,消除患者顾虑取得患者配合。
, 百拇医药
    2.2常规护理。首先连接治疗装置,检查各通道是否连接紧密。患者取平卧位,将需要按摩、挤压的肢体放到展开的套筒内侧,将拉锁拉到尽头并用尼龙粘固定好。注意:用套筒包裹下肢时,必须将裤兜内的物品全部拿出。接通气路。开机,调节各项参数。开始治疗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注意压力的调节,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不能耐受应立即调整压力参数。受伤初期压力应从较低开始,随着病情恢复,肢体肿胀逐渐减轻,压力可适度增加。对于有伤口的患肢,选择可行的进行充气治疗,避开伤口部位。压力设定为60—100mmhg之间,治疗时间为20分钟。

    2.3治疗后护理。治疗后及时整理好衣服,或盖好被防止受寒着凉。并协助患者舒适卧位。

    3讨论

    下肢创伤后,肢体肿胀为早期常见问题,若不能及时消除则不利于下肢血液循环,营养物质的供给和骨折的愈合。而骨科大手术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临床研究表明,髋关节置换或髋部手术为40%~60%,严重创伤为40%~80%,脊髓损伤为60%~80%。可见骨科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非常高。一旦栓子脱落可造成重要脏器的栓塞危及到病人的生命。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病人痛苦。
, http://www.100md.com
    促进下肢循环装置又称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是一种纯物理性的治疗仪器。通过采用加压泵由远心端至近心端依次充气过程,将淤积的淋巴液推回血循环中,加速肢体静脉回流,消除水肿。促进静脉淤血排空,及肢体动脉灌注,预防凝血因子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下肢循环。治疗仪通过气囊给肢体大面积的挤压,按摩。气压力可刺激深部肌肉,减少因长期卧床造成的肌肉萎缩几率。

    护理体会:应用下肢促进循环装置治疗与传统按摩挤压方法比较,节省了大量人力及时间,能对深静脉产生作用,这是手工治疗所达不到的。大多数病人反应使用后患肢轻松感觉舒适。

    参考文献

    [1]郑光新,张利峰,赵晓鸥,刘广林.不同模式间歇性充气治疗对下肢创伤性水肿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01)

    [2]田会,王晶莹,赵振英.气压治疗仪对预防骨科病人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 http://www.100md.com(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