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2年第35期
编号:12697854
中药熏蒸结合手法按摩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5日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年第35期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80-02

    髌骨软化症是髌骨软骨软化症的简称,是一种髌骨软骨退行性病变,主要是由于髌骨关节的生物力学关系紊乱,造成髌骨半脱位或侧倾,致关节软骨面水肿、软化,进而碎裂脱落增生硬化。近年来我们根据临床症状采用中药熏蒸结合手法按摩等方法治疗髌骨软化症,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及治愈率,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从门诊选取100例髌骨软化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实验组58例,其中男20例,女38例,观察组42例,男12例,女30例,年龄22—65岁。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药熏蒸结合手法按摩治疗,观察组口服氨糖美锌肠溶片,2片/次,2次/日,筋骨痛消丸6g/次,2次/日治疗。

    2治疗方法(实验组)
, 百拇医药
    2.1熏蒸治疗。我们采用河南翔宇公司生产的HYZ—Ⅱ型熏蒸机,中药为补骨脂20g,熟地20g,川断20g,淫羊藿10g,附子30g,骨碎补15g,桂枝30g,赤白芍各20g,知母20g,羌独活各20g,防风20g,牛膝20g,生麻黄20g,土元20g,煎汤备用。

    2.2手法按摩治疗。①提捏股四头肌50次。②点按膝关节周围痛点,每个痛点1-3分钟。③滚法以治股四头肌,以内外收肌为主,以局部有热感为宜。④由内向外弹拨髌骨十次以纠正髌骨侧倾或半脱位,十次为一个疗程。

    2.3功能锻炼。患者仰卧床上,患肢足跟抬起30厘米,坚持30秒,双下肢交换,每次做30次。

    3治疗结果

    3.1髌骨软化症西医诊断标准:①无力跳跃时、半蹲发力时疼痛加剧。②可有假绞锁响声。③股四头肌萎缩。④有慢性滑囊炎伴关节腔积液。⑤髌骨压痛,髌周指压痛,触诊推磨髌骨面不平,有摩擦音。⑥抗阻伸膝痛试验,单足半蹲试验阳性。⑦X线晚期表现可见关节面硬化囊性变,髌骨周围骨质增生。
, 百拇医药
    3.2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膝关节无疼痛,活动无不适,髌骨研磨试验阴性,膝关节变形有改善。②好转:上下楼及半蹲时轻度疼痛,膝关节变形有改善,髌骨研磨试验(±)。③无效:症状无改善,“软腿”及“假绞锁”情况加重,膝关节变形无改善,X线检查发现髌骨周围及软骨下有骨刺形成。

    4治疗效果

    实验组经中药熏蒸、手法按摩、股四头肌功能锻炼一个疗程(10次为一疗程),治愈38例,好转20例,脱落治疗2例,总有效率为96.5%。

    观察组口服氨糖美锌肠溶片及筋骨痛消丸(10天为一疗程),治愈0例,好转20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47.6%。

    5讨论

    髌骨软化症是人为的外伤、炎症、不正常的运动等引起的股四头肌内侧头肌力减弱,发生髌骨侧倾或半脱位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辩证为“本虚标实”之症。本虚为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标实为瘀血痹阻,经络不通,所谓“不通则痛”。其病理与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质硬化,骨内血液循环障碍,骨内高压等多个因素有关[1]。中药熏蒸运用药物加热后的热能及药物本身的作用,因此具有双重功效,热能使皮肤粘膜充血扩张,使中药有效成分渗透到关节组织内,二者协同作用可加速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减轻静脉瘀滞,降低骨内压力,改善骨内循环,促进关节疼痛和肿胀消失,从而达到改善关节功能,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的目的[2]。
, 百拇医药
    临床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患者有患肢股四头肌萎缩情况,所以坚持股四头肌锻炼是保证髌骨软化症不复发的关键,嘱患者坚持功能锻炼,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

    现代研究表明:手法治疗骨关节病,髌骨软化症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作用。首先手法影响局部血液动力学状态,促进局部动脉供血与改善静脉回流和淋巴循环,降低膝关节周围炎性致痛物质,减轻骨内压力。其次手法治疗能在退变的基础上改善关节软化的代谢营养状态,消除关节中有害的代谢产物,改善局部微循环。第三能消除膝关节周围肌内韧带的痉挛状态,重建关节内外静力性与动力性生理平衡。第四正骨按摩手法纠正了髌骨侧倾和半脱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通过治疗我们得出结论,中药熏蒸结合手法按摩治疗髌骨软化症,方法简便,疗效显著且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章建华,童培建,陈俊杰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综合治疗[J].中医正骨,2005,17(7)25

    [2]董良.手法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0例[J].中医研究,2006,19(8).34, 百拇医药(李国强 段守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