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夏医学》 > 2016年第3期
编号:12964593
340例OMOM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1日 《华夏医学》 2016年第3期
     关键词:小肠疾病;诊断;胶囊内镜

    中图分类号:R574.5;R443.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16)03-0132-03

    小肠疾病采用传统检查技术如: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动脉造影等,对小肠疾病诊断阳性率低、定位和定性欠准确,造成小肠疾病诊断困难,而推进式小肠镜因操作技术要求高,患者痛苦大,难以广泛开展。胶囊内镜因具有无创、高效等优点,在国内已成为小肠疾病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现回顾我院340例接受OMOM胶囊内镜检查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在不同小肠疾病中的检查成功率、病变检出情况,以探讨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340例,其中男185例;年龄15~80岁,平均48.6岁。女155例,年龄17~78岁,平均46.7岁。其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19例,反复不明原因腹痛281例,慢性腹泻10例,腹部不适30例。上述患者均经胃镜、肠镜检查,部分患者还经腹部超声、CT、磁共振等单项或多项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病灶,或无可以解释临床症状的阳性发现。排除标准:安装心脏起搏器、除颤器或其他医用电子装置者、孕妇、有肠梗阻、不能耐受手术者。

    1.2器械与方法

    1.2.1仪器设备 OMOM胶囊内镜(重庆金山科技公司),包括OMOM胶囊、图片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3部分。胶囊大小为13.0 mm×27.9 mm,质量<6 g。获取2帧/s的视频图像,拍摄频率可调节图像特征为视角140°,视距30 mm,分辨率0.1 mm,可实时监测,以及时了解消化道情况。

    1.2.2检查方法 检查前2 d患者仅进食流质饮食,检查当天禁食10~12 h;检查前1天上午口服硫酸镁30 g(冲水100 ml,0.5 h后饮水500 ml)、随后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43.75 g(冲水1 500~2 000 ml),检查前一天晚上8时再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43.75 g(冲水2 000~3 000 ml),检查当天早上6点口服甘露醇250 ml,随后口服清水500 ml,服用胶囊前确认粪便为清水样无粪渣,检查前20min服用二甲硅油散祛除肠道内气泡。检查前签署知情同意书,记录仪在影像工作站进行患者信息登陆(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然后患者佩戴好记录仪,并将数据记录仪通过导线与阵列传感器电极相连,并开启记录仪。记录仪绿灯闪烁正常,将胶囊从磁控开关中取出,嘱患者吞入胶囊。吞服胶囊2 h内不能饮水,4 h后(证实胶囊已进人小肠)可吃少量的固体食物。口服胶囊40 min后未进入小肠则肌注甲氧氯普胺10 mg或胃镜直视下送人十二指肠降段。检查期间允许患者自由走动,但避免剧烈运动及进入强磁场区域,如MRI或无线电台。实时监测显示胶囊已进入结肠或胶囊电池耗尽后拆下记录仪,将记录仪中的信息下载到影像工作站中,由两名消化内科医生进行图像资料处理和分析,并做出诊断报告。

    1.2.3观察指标 统计胶囊内镜在消化道中的阳性发现及小肠病变检出率;观察并记录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及胶囊内镜检查的并发症;对诊断小肠出血的患者跟踪随访。

    2结果

    2.1检查完成率及并发症

    340例患者中,成功完成检查者322例,成功率为94.7%;胶囊内镜未到达回盲瓣电池已耗尽18例,其中有7例因小肠憩室导致,1例因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小肠腺癌导致胶囊嵌顿梗阻,手术取出,胶囊通过率为94.7%。因小肠憩室导致电池耗尽未能完成检查者,经随访观察3 d至1个月胶囊均从肛门排出。

    2.2内镜检查情况

    340例受检者中,245例发现病变,阳性检出率为72.05%,小肠病变的检出率为38.23%(130/340)。

    2.2.1检查出食管部位有贲门炎1例、糜烂性胃炎43例、慢性胃炎128例,胃体溃疡2例,胃窦溃疡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例、糜烂8例、息肉14例。在检出的小肠病变中,小肠血管粗大畸形为最多见的病变,占36.47%(124/340),其次为息肉,占9.41%(32/340)。其他常见的小肠病变包括黏膜糜烂25例,炎症20例,出血点15例,小肠钩虫14例,小肠憩室7例,溃疡7例,克罗恩病3例,小肠动力异常3,肿瘤2例,毛细血管扩张1例,蓝色大泡症1例。

    2.2.2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而行胶囊内镜的19例患者中,其中明确小肠相关病变9例,分别为糜烂和(或)溃疡6例,钩虫1例,毛细血管扩张1例、蓝色大泡症1例(该患者第2次出血后行手术治疗,证实为多发空肠血管瘤),病变诊断率为47.36%(9/19),小肠出血9例,检查阳性率为94.73%。

    2.2.3在281例腹痛原因待查的患者中,小肠病变225例。小肠血管粗大畸形、小肠息肉、黏膜糜烂是最常见的病变类型,分别为124,32,19例。其余为炎症15例,小肠钩虫14例,黏膜出血点13例,克罗恩病3例,小肠动力过快或不足3例,小肠肿瘤2例,另有52例患者胶囊内镜发现上消化道病变,其中十二指肠溃疡5例、胃溃疡4例、糜烂性胃炎43例。

    2.2.4在10例慢性腹泻的患者中发现病变2例,分别为小肠黏膜糜烂和出血点。

    2.2.5在30例腹部不适而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中,7例发现病变,分别为3例小肠息肉、憩室1例、黏膜糜烂2例、黏膜出血点1例。

    3讨论

    小肠长5~7 m,解剖关系复杂,是消化道常规检查的盲区。小肠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主要有小肠钡剂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腹部CT等,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推进式小肠镜的操作技术要求高,仅能到达屈氏韧带下120 cm处,并有可能出现小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辛磊等综合整理了几种方法的比较认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率优于小肠钡餐;对有临床意义的出血病灶检出率胶囊内镜的检查优于推进式小肠镜。2001年问世的胶囊内镜检查比以往常用检查更有优势,胶囊内镜适用人群广泛,笔者检查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83岁,并具有无须使用麻醉镇静剂、图像清晰、一次性使用、无交叉污染及提供全胃肠道图像等优点,增加对老年患者小肠疾病的阳性发现率。

    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主要用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荷兰一项研究表明,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小肠病变检出率(80%)高于双气囊内镜对同组患者的检出率(60%,P<0.05),诊断率也高于后者(65.7%与54.3%),国内蔡顺天等研究结果也表明,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小肠镜(80.00%vs 64.90%,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19例OGIB病变诊断率为47.36%(9/19),小肠出血9例,检查阳性率为94.73%。提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具有良好的筛查作用。

    文献报道胶囊内镜在评估腹痛、慢性腹泻诊断率较低,因此胶囊内镜不推荐作为上述情况者的一线检查手段。且慢性腹痛和腹泻的原因很多,而笔者检出的病变可能为非特异性的,不能解释相应的症状,特别是只有腹部不适的患者所检出的病变均为非特异性。本研究中,在腹痛患者中小肠黏膜病变的诊断阳性率35.94%。小肠息肉、黏膜糜烂、炎症是最常见的病变类型,其次为小肠钩虫、黏膜出血点和克罗恩病,并发现了小肠肿瘤2例,提示胶囊内镜在慢性腹痛患者中的检查中仍值得重视。

    2005年,国际胶囊内镜会议(ICCE)定义胶囊滞留为吞服后2周或2周以上未排出体外。本组有5例(2.0%)发生滞留,1例确诊为小肠腺癌,1例为胶囊滞留于小肠憩室3个月,均经手术取出,其余3例滞留于小肠憩室经观察1~2周后经肛门自然排出。文献报道胶囊内镜发生滞留处高度提示有病变存在。

    OMOM胶囊内镜在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胶囊内镜对OGIB的病因诊断具有良好的筛查作用,小肠血管畸形和小肠溃疡、糜烂是OGIB常见病因。胶囊内镜是一种安全无创的小肠直视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小肠病变检出率,检查前完善小肠X线造影了解小肠有否狭窄或憩室,可提高胶囊内镜通过率,并避免胶囊内镜因小肠憩室或狭窄发生滞留。, http://www.100md.com(唐军梅 蒋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