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07年第11期
编号:11514549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近况及其在脂肪组织工程中的应用(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07年第11期
     2.3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纯化及扩增:应用间充质干细胞专用培养基(MesencultTM)或DMEM培养基(调PH至偏酸性),加10%~20%的胎牛血清(FBS),置于37℃、5%CO2孵箱内培养,在接种4~7天后出现贴壁的间充质样细胞,开始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逐渐伸出突起,最初散在分布,与大量的破骨样细胞混杂存在。破骨样细胞胞体较大,呈圆形,内含多个核。MSCs多为成纤维样的长梭形细胞,少部分呈多角形,单个核,有较长的突起,折光性强。随着在条件培养基的环境下培养,破骨样细胞逐渐减少,两周后MSCs在局部形成包含有几十个到几百个细胞的克隆,由于细胞的迅速增殖,3周后细胞生长可达80%~90%融合,每个克隆约包含几百至几千个细胞,此时的MSCs呈较均一的长梭形。一般传代至第3代时即可获得纯度较高且形态均一的长梭形间充质干细胞。除上述常用的培养基外,还有含20%胎牛血清(FBS)+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L-谷氨酰胺的IMDM培养基[6]及培养脐带血MSCs的无血清培养基,该培养基的最大优点是可避免含血清培养的细胞可能存在动物携带的已知或未知病原体传染人类的隐患[19]。

    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十分完善的培养扩增脐带血MSCs的方案,于是许多学者便纷纷着手于培养条件优化方面的研究。Shetty等[20]将含人脐带血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与含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进行了对比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9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