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0年第4期
编号:11938424
安氏III类错牙合的下颌形态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5日 刘 洋,侯 录,牟明奎,胡那日苏,陆晓丽
第1页

    参见附件(1770KB,4页)。

     1.3 常规头影测量分析:8个线距、8个角度、1个线距比被用来评价两组间下颌骨的形态差异。在同一亮度下,用硫酸纸定点描绘头颅定位侧位片,对测量项目进行测量。经SPSS13.0统计软件对Ⅰ类和III类错牙合组的测量值进行两样本t检验。

    2结果

    2.1 最小平方和重叠法:对骨性Ⅰ类和III类错牙合的两个平均图形的残差矩阵进行F检验,下颌图形残差2.835×10-3(P<0.05),提示Ⅰ类错牙合与III类错牙合的下颌形态有差异。

    2.2 薄板曲线法:进行Ⅰ类错牙合和III类错牙合的下颌形态比较,Ⅰ类骨面型的下颌平均形状显示,背景方格的直线是相互平行的,表明为规则性变化(如图2)。与Ⅰ类错牙合病例的下颌平均形状相比,III类错牙合病例下颌平均形状发生以下变化(如图3)。

    通过对比以上两图,可以看出方格直线发生扭曲变形。所有反映髁突的标志点都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压缩、垂直方向上延伸。Co、Co1、Ar向上向前移动,Co2向前下移动,从Co到Go区域方格发生明显延伸,反映出升支高度变长,观察Id、Li点区域发现方格直线在水平方向发生压缩,且Id、Li点向后移动,Go、Po点前移。

    2.3 欧式距离矩阵分析法:Ⅰ类错牙合和III类错牙合的颅底平均形状经EDMA软件分析,以Ⅰ类错牙合对照组为分母,III类错牙合组为分子,分析结果见表1。

    线距比值:在髁突、升支、下颌体部、颏部、牙槽突处两组间有明显差异。相对于Ⅰ类错牙合组,III类错牙合组的髁突宽度(Co1-Co2)减少了0.9%,髁突长度(L1-Co1)增加了1.2%,升支高度(Co-Go)增加了2%;III类错牙合组较Ⅰ类错牙合组在牙槽突矢状向上(Mn-Id)减小了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70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