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1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083736
小切口腋臭根治术中应注意的细节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徐勇 郭世珍
第1页

    参见附件(5420KB,3页)。

     截至目前,更多实验证据倾向于认为腋臭的发生与大汗腺分泌功能异常有关[1]。腋臭的治疗方法众多,如外用药物、注射、激光、手术等,由于大汗腺主要位于真皮深层与脂肪浅层的结构特点,故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临床报道的手术方式大同小异,仍存在术后并发症多、复发率较高等一系列问题。笔者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术中应重视手术每一细节,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效果,防止并发症产生。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3例,男性15例,女性38例,年龄16~37岁,均为双侧。其中大多数患者曾使用过外擦药物,效果均不持久。曾用过电解毛囊术无效且出现瘢痕者1例,腋臭刮除术后复发3例,用过激光治疗效果不明显者2例。患者一般情况均良好,无高血压、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均不在月经期。其中夏季异味轻微者有21例,异味明显者32例。

    1.2 手术方法

    1.2.1 设计:患者平卧位,双臂外展90°置于托手架上,剃除腋毛,用画线笔沿腋毛区边缘外0.7~1.0cm标出手术范围,在中央顺皮纹方向标出切口线,长2.0cm(图1)。

    1.2.2 麻醉:取2%利多卡因15ml,肾上腺素0.5mg,生理盐水100ml配匀,皮下浸润麻醉,一般每侧用量40~50ml。

    1.2.3 操作方法:按设计线切开皮肤和皮下浅层,用直组织剪在距皮肤0.5cm的皮下脂肪层剥离。完整剥离画线范围,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将皮瓣毛囊面翻出,直视下用眼科剪仔细修剪皮下组织,包括真皮下毛细血管网周围肌肉颜色的大汗腺组织。生理盐水冲洗后再做修剪,清除剥离区边缘残存的肉色筋膜。在术区皮肤最低处切0.5cm长引流口,5-0尼龙线缝合切口。术区涂红霉素眼膏,盖无菌纱布,外加棉垫,用普通绷带和弹力绷带联合“8”字加压包扎。术后36~48h换药观察,7天拆加压包,继续用网状弹力绷带轻压至14天拆线。

    1.3 结果:53例患者术后第2天换药,术区皮肤为紫褐色,无一例出现皮肤坏死,2例术区皮肤对位不良形成皱折,3例出现皮下小血肿。给予复位对位不良的皮肤,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积血,继续加压包扎。术后第7天第二次换药,无一例感染、坏死、积血。术后第14天拆线,伤口均愈合良好,无一例切口裂开,皮面平整,拆线时均未闻及异味。术后8~12个月有效电话回访46例,所访者切口均无明显痕迹,上肢活动正常,无不适感,术区皮肤柔软无明显硬结,皮肤平整,绝大部分腋毛脱落。其中44例完全治愈,2例在出汗时有轻微异味,3例术区皮肤有轻微的色沉。患者对治疗效果均满意。

    2讨论

    2.1 大汗腺分布: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腋窝大汗腺主要分布在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浅层[2]。鲁开化研究认为,腋部大汗腺主要分布在真皮深层与皮下交界处,皮下脂肪层也有[3]。病理检查还证实,皮下血管网周围及真皮深层还分布有大量大汗腺组织[4]。陈辉等人研究认为,大汗腺分布范围与毛囊分布基本相同,在腋毛边缘外0.5cm已很少见到大汗腺组织[5]。术中可以观察到,腋部毛囊多位于皮下0.5cm内的脂肪层内,毛囊和真皮之间的脂肪中可见肌肉样颜色组织,越靠近真皮,这种组织生长越密集,分布区与腋毛区基本一致。仔细观察这些肉色组织,由直径不足1mm颗粒组成,经病检证实为大汗腺组织。毛发平面外的脂肪由于没有大汗腺而呈发亮的黄色,毛发分布内的浅层脂肪含大汗腺而缺乏光泽;毛发平面外真皮下血管网清晰可见,毛发分布区的真皮下血管网被大汗腺覆盖,需仔细分辨。

    2.2 手术适应证及年龄:腋臭手术适应于无严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近期未使用抗凝血类药物和非月经期的腋臭患者。一些学者研究指出性激素通过其受体调节基因的表达,参与腋臭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它们与大汗腺的功能相关,可能是腋臭的调节因素[6]。青春期,受到性激素的影响,腋毛开始生长,同时腋窝大汗腺也开始生长,出现腋臭。当大汗腺还未生长完全时,如果仅做此范围的切除,那么周围新生大汗腺必然又会形成腋臭,感觉像是术后复发,实则是切除范围不够。笔者认为,一般年满16岁,腋部异味较明显,无其它手术禁忌者,均可实施手术。

    2.3 手术体位:临床上常用平卧、双手抱头位,这样的体位,腋部暴露好,非常适合大汗腺搔刮或盲式修剪的方式。但由于腋部皮肤张力高,不适合本文提出的直视下大汗腺清除术。本方法采用双臂外展90°置于托手架上,让腋部的皮肤处于半松弛的状态,这样便于通过仅2.0cm长的小切口,将皮肤毛囊面翻出,直视下剪除大汗腺组织。

    2.4 手术范围和切口设计:目前临床上手术剥离范围一般设计在腋毛分布区外0.5~1.0cm。笔者认为对于剥离范围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千篇一律。青少年腋毛生长还不齐,手术范围不应只局限于腋毛区,应扩大到腋毛边缘1.0cm以上,彻底消除大汗腺生长条件,一样可以达到根治腋臭的效果。 手术切口设计在中央,便于向四周剥离,切口长2.0~2.5cm已足够直视操作。一些过度追求切口小的术式,由于只能在盲视下操作,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其对皮肤的损伤会更大,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大[7]。

    2.5 皮肤切开及皮下剥离:常规皮下浸润麻醉后,用小尖刀切开皮肤和皮下浅层,右手持直组织剪在距离皮肤0.5cm的脂肪层做剥离。同时左手四指轻压在术区皮肤上,感知并指导右手的操作,尽可使剥离面平整,将毛囊、大汗腺完全分离在浅层。按设计剥离完后,用手指探一下是否充分游离,否则有残留筋膜牵拉,会阻碍皮瓣毛囊面的翻出操作。选择剥离器械时,使用大一些的组织剪比眼科剪好用,直剪比弯剪其剥离面更平,更容易掌控。由于此手术体位时腋部皮肤较松弛,用手术刀剥离会不方便。

    2.6 皮瓣上大汗腺剪除:用左手食指顶着切口旁皮瓣的皮肤面,左手拇指和中指辅助将皮瓣毛囊面翻出,在直视下剪除皮瓣上的浅筋膜和大汗腺组织,由切口处逐渐向四周进展。第一遍用眼科剪粗略剪去皮瓣上残留的浅筋膜,第二遍用直精细剪修剪真皮下血管网周围密集的大汗腺组织,保留表皮和大部分真皮,类似厚中厚皮片。不可将皮瓣修得太薄,否则术后可能出现浅表瘢痕、皮肤挛缩及较明显的色素沉着等并发症,更重要的可能出现皮肤缺血坏死。此术式已破坏真皮下血管网,故术后皮肤的营养有两个来源:其一是靠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间血管吻合网供血,其二是靠吸收组织渗出液中的营养。前者由于血管直径非常细,供血往往达不到术区中央皮肤,这也是临床中皮肤坏死最多出现在中央区的原因;后者需要有良好的皮瓣制动,由于为减少瘢痕考虑而未采取植皮样打包方式,故术后加压包扎显得格外重要。

    2.7 缝合及术后引流:用生理盐水冲洗腔内剪掉的组织,往往会发现在四周还有一些肉色的筋膜半连在脂肪上,将这些含大量大汗腺的肉色筋膜剪除,再反复冲洗修剪,直到彻底。临床上常采用橡皮引流条引流,这种方式对切口的愈合有一定的影响,且愈合后切口瘢痕相对明显一点。本引流方法仅在手术区的最下端皮肤上顺皮纹切一个0.5cm长引流孔,不需要放引流管或引流条,这样的引流孔,完全能起到良好的引流作用,且恢复后不留痕迹。缝合切口时使用5-0尼龙线间断或皮外连续缝合均可,缝皮肤的同时将对应的皮下脂肪一起缝合,可以适当增加粘连,且可以防止包扎时形成皮瓣皱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420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