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1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081100
“肌肤监测”系列(二)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齐显龙 宋奉宜
第1页

    参见附件(2198KB,3页)。

     1“肌肤监测”的使用工具

    “肌肤监测”着眼于将皮肤局部放大,以取得较肉眼观测更多的局部细微信息。目前宋奉宜医师进行“肌肤监测”主要使用50X的数字放大照相仪器与伍氏灯,电子式伍氏灯在试用中。比较而言,传统伍氏灯的色彩鉴别度较高,可以清晰地分辨皮表排出物质的色泽,藉以判定排出物性质与预测排出物反应。电子伍氏灯鉴别度不如传统产品,却可以提供更细致、永久的影像纪录,以方便医师治疗过程中观察与比对,对医疗判断与经验累积产生更大贡献。

    50X的电子皮肤镜应用于皮肤科已有多年历史,之前仅仅应用于皮损的检测[1-3]。但在长期的“肌肤监测”过程中,通过对肉眼外观正常皮肤进行50X放大结构与组成的观察,可以归纳出皮肤生理与病理变化的细微特征。通过获取面部皮肤照片,并对放大的照片进行判读,进一步获取皮肤实时状态的信息。50X的电子放大镜有正常光线与偏振光,当起偏镜和检偏镜调置于相互平行的位置时,此时的图像以皮肤表面特征为主(简称“表皮影像”);当起偏镜和检偏镜调置于相互垂直的位置时即为偏振状态,可有效地去除皮肤表面反射光对观察造成的干扰,观察到的图像则以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微观特征(简称“真皮影像”)为主[4];透过观察不同层面的皮肤结构,于“表皮影像”着眼于观察皮纹、皮沟及皮脊的分布特点、角质代谢病态特征、表皮排出物质感与光泽、腺管口粉刺或其他堆积物质感等;而“真皮影像”则观察浅真皮混浊/透光程度、毛发生长与分布特征、色斑分布与形态,同时观察到真皮局部炎症表现及血管扩张、血液渗出情况。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已经将偏振光皮肤镜用于皮肤皱纹的活体提取[5],甚至进行化妆品的功效评价。但尚无学者关注护肤品长期使用的皮肤监测方面。

    伍氏(Wood's)灯是紫外线通过氧化镍的滤片后获得的320~400nm长波紫外线仪器,目前主要应用在局限皮损如浅表真菌检查,黑素深浅判断[6-9]。由于某些化学物质在紫外灯下表现出不同的荧光色,可以用于评价已经在皮肤存在的化学物质分布状态,配合皮表发炎区域的分布,甚至可以预测发炎反应的干燥、红肿、湿润、瘙痒等症状及严重程度。采用放大的Wood's灯作为皮肤功能的检测,同时反映护肤品部分成分,以及护肤品对皮肤作用的生理反应。

    2 肌肤监测的标准对照

    任何监测方式都有标准对照值。然而“皮肤监测”的标准对照比较特别— 因每个人年龄、居住环境、种族、季节、使用产品等习惯的重大差异,目前选取紧贴锁骨下方内1/3处,靠近胸骨的皮肤作为每个人自己的“个人标准值”(E点)。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皮肤“应当”如何,不是与他人比对(虽然也有“人群平均值”的皮纹、皮沟、皮丘等标准结构),而是与自己的胸口皮肤比对。如此可以准确排除年龄、气候、化妆品使用等干扰因素造成的影响。

    3“肌肤监测”的具体步骤

    一般推荐给消费者进行监测的时间— 新护肤品的使用前、使用后1周、2周、4周,在护肤品使用过程中需要每个月监测一次。如果面临季节、生活环境变化导致护肤品更换,则视同新品使用,同样于使用前、使用后1周、2周、4周周期监测。目前执行监测的基础逻辑,是依照药品上市后监测概念(post marketing surveillance,PMS)执行。无论使用旧的或新的护肤品、增添或减少护肤品种类(例如冬季加入润肤乳,夏季加入防晒乳),只要使用者曝露于护肤品使用过程中,就应维持持续观察与追踪的行为,早期发现不可预期、非固有知识范围内的作用与副作用。

    “肌肤监测”的早期经验中,已经采取正常消费者的肌肤作为学习经验。考虑“护肤品咨询师”对于国民健康的重要性,大量采取15~20岁年轻人的皮肤状态数据,他们的皮脂结构近似成人,却尚未大范围使用护肤品,将极大地方便后续教育与研究。需要强调的是,如同详实病历记录的重要性,消费者最好在自己信任的“护肤品咨询师”或专业美容医师处进行系统化“肌肤监测”证据的建立与保存,以方便持续追踪与比对。

    “护肤品咨询师”接诊消费者后,首先要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并编号,随后对消费者皮肤进行皮肤专科检查并照相,填写详细调查表,包括护肤品使用情况、使用品牌、系列、时间、使用方式等,消费者对皮肤状态的自我评价、皮肤状态自我分型。随后采用50X电子皮肤镜监测特定部位皮肤状态。

    使用电子皮肤镜时注意手法要轻柔,并且按照顺序进行,避免遗漏监测位置。目前宋奉宜医师使用的监测顺序为:左眶周表皮与真皮(A点)、左面颊表皮与真皮(B点)、右眶周表皮与真皮(C点)、右面颊表皮与真皮(D点),最后是个人标准值的左侧锁骨下方内1/3处近胸骨(E点)。至于更精准的定位,所谓“眶周”指眼外眦附近鱼尾纹最窄处与颧骨隆起最高点,二点连线的正中点。”面颊“指正位瞳孔垂直线,与鼻翼顶水平行切线二条线的交界处。标准取样定位可以确保每次比对区域相同,从而使”肌肤监测“更形象客观,帮助美容医师或“护肤品咨询师”做更好的判断与预测。

    除了上述取样位置外,也可以因应消费者认为有问题的位置作特别取样,同样采取1X肉眼示意定位与50X表皮、真皮摄影。最后加上Wood's灯观察皮肤表面色泽变化,是否残存护肤品与化妆品的荧光反应,残存反应的色泽、浓淡、分布等特征。电子式伍氏灯更可以将全脸影像以正常光线、偏振光线及紫外光线作三种摄影记录。每种摄影取正面、左右45°角各一张,共九张照片。

    4 皮肤的肌肤监测初步表现

    肉眼看上去平坦的皮肤其实并不平坦,而是由皮沟、皮纹、皮脊、皮丘等组成。皮肤附着于深部组织并受纤维条索牵引形成致密的多走向沟纹,称为皮沟(skin grooves),皮沟之间将皮肤划分为大小不等的细长隆起称为皮脊(skin ridges),众多的皮沟与皮脊走行构成皮纹。较深的皮沟将皮肤表面划分为许多三角形、菱形或多角形的微小区域,称为皮丘。理想皮肤状态是皮肤细腻,表现为皮沟清楚,皮脊不太明显,皮沟和皮脊均细或略浅,皮丘小且平整,而整体皮肤纹理清晰且走行规则(见图1A)。真皮由于其含水量大且组织疏松,透光度较好,在皮肤镜下表现为较为清澈的半透明感丝绸状感觉,其中的毛细血管网不太明显,介于有无之间(图1B),把握较为抽象,判读难度也较高。

    不同部位的皮肤表现有细微差别,但是整体模式类似,如图2~3(图2对应的不同部位真皮)所示,为同一患者不同部位的皮肤镜表现,可以充分反映监测局部皮肤乃至消费者整体的面部皮肤状态。

    根据皮肤解剖结构深度,以及护肤品渗入途径的理解,我们发现“护肤品对皮肤发生损害时,首先是表皮出现病态角质堆积、粉刺堵塞反应;其次是真皮开始浑浊,失去清澈、透明印象。随着这种伤害逐渐持续,毛发短断、毛囊萎缩的情况会开始出现;最后才是毛细血管扩张导致真皮发红”。当肌肤监测执行者发现受测者出现皮下微血管明显现象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9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