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094427
中西药结合内服\外用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陈坚 刘元 陈斯泰
第1页

    参见附件(1221KB,2页)。

     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颜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临床常见,治疗较困难。自2008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内服、外用治疗黄褐斑患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门诊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例,女38例;年龄24~56岁,平均为38.3岁,病程最短的1个月,最长的8年,平均病程15个月;对照组:42例,男1例,女39例;年龄25~55岁,平均为38.1岁,病程最短的1.2个月,最长的7.5年,平均病程14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西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会色素斑组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①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②无明显自觉症状;③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④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⑤排除其他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等)引起的色素沉着。

    1.3中医诊断标准[2]:肾虚型:斑色褐黑,面色无华,伴见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沉细。

    两组患者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2方法

    2.1治疗方法:对照组:外涂药物为5%氢醌软膏(泰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自制)、0.025%维A酸乳膏(商品名迪维,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糠酸莫米松乳膏(商品名艾洛松,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以1:1:1的比例调和,每晚一次,外涂色斑部位;治疗组:在对照组外用药物的基础上加内服药物,维生素C 0.2g, 3次/天,维生素E 0.1g,2次/天,、六味地黄丸,3次/天,每次8粒。6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及色斑消退后嘱患者均应注意避光、防晒,保持情绪乐观,多食蔬菜瓜果,适当锻炼,保证充足睡眠。

    2.2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ll.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3疗效判定标准[1]

    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

    4 结果

    4.1治疗结果:病例脱落2例,出现不良反应2例,均被剔出临床试验。

    4.2不良反应:一般初始治疗的一两天,局部会出现红斑反应,可暂停外用药物,待红斑消退后,继续使用,多在治疗2周左右色斑开始明显变淡,逐渐消退。色斑消退后,可逐渐减少外用药的次数,隔日1次,逐渐至每周1次维持。

    5讨论

    黄褐斑属中医“黧黑斑”、“肝斑”范畴,陈实功《外科正宗》:“黧黑斑者,水干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内,以致火燥结成斑黑。”中医认为黄褐斑多由肝气郁结、肝肾阴虚,不能制火,虚火上延,以致火燥结成斑黑。黄褐斑患者的发病及病情加重,往往与情绪变化相关,常伴有胁肋部胀痛不适、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不足之症,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补中有泻、调整肾功能,中医的肾包含有内分泌的部分功能,通过调整肾功能,祛除致病因素,全身症状改善,淡化局部色斑。

    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是局部皮肤色素增加,维生素C能抑制多巴的氧化,并使皮肤中已形成的黑素还原为无色物质和使黑色素转变为水溶性的胶样物[3];维生素E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体内自由基,维生素C、E合用有协同作用[4]。局部外用药由5%的氢醌软膏、0、025%的维A酸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以1:1:1的比例调和而成。氢醌及对苯二酚,是酪氨酸-酪氨酸酶系统的抑制剂,抑制黑素小体形成并促使其分解,导致黑素细胞破坏,淡化色斑[4];维A酸可影响黑素细胞的色素生成,对酪氨酸羟化酶、多巴氧化酶及二羟基吲哚氧化酶等三型催化酶活性都有抑制作用,从而降低黑素形成、减轻皮肤色素沉着,淡化色斑[5], 维A酸还具有角质溶解作用[6],可以促进药物渗透;糠酸莫米松乳膏为皮质类固醇制剂,单独使用会出现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但与氢醌、维甲酸制剂联合使用不仅起效快,且能有效抑制黑素细胞的合成与分泌,降低黑素产生[7]。本组病例采用内服VC、VE、六味地黄丸,外用氢醌、维A酸、艾洛松,内外同治,效果显著、持久,药物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和顺应性良好,方法较为简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会色素斑组委员会.黄褐斑的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2]陈德宇.中西医结合皮肤性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0.

    [3]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81, 1034.

    [4]章国庆,王 林.医疗美容基础与临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346.

    [5]Kligman DE,Sadiq I,Pagnoni A,et a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2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