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1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121177
薄氏腹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日 张贵锋 黄泳 区伟雄 唐少兰 肖文秋
第1页

    参见附件(2050KB,3页)。

     针刺组采用常规毫针刺法辨证治疗,选穴及操作方法:(1)主穴:患处周围阿是穴、合谷、三阴交、太冲;(2)配穴:①情志不调,配肝俞、期门、曲泉、神门、内关;②饮食失节,配脾俞、胃俞、足三里、天枢、中脘;③精血亏虚,配肾俞、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④冲任不调,配关元、中极、次髎、公孙、列缺;⑤外受风邪,配风池、大椎、外关;(3)针具和手法:选用30号毫针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出针。每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2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某品牌“×××白肤祛斑霜”,按照说明书连续使用1个月。

    2.2 疗效判定标准[2]: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颜色基本>90%,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治疗后下降指数≥0.5;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治疗后下降指数≥0.3;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治疗后下降指数≤0。

    评分方法:皮损面积评分:0为无损,1为面积<2cm2,2为面积2~4cm2,3为皮损面积>4cm2;皮损颜色评分:0为正常肤色,1为淡褐色,2为褐色,3为深褐色;总积分=面积评分+颜色评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每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有无变化,如果资料不满足正态分布则改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以治疗前评分为协变量,采取协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各项指标有无差异,如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各组相关指标的变化有无差异;综合疗效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

    3结果

    3.1 结果:临床观察发现,三组患者黄褐斑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改善或加重;对照组采取祛斑霜干预,最易被患者接受,但是疗效较差,部分患者色素沉着加重、皮损面积扩大;针刺组最难被患者接受,多数患者对针灸有恐惧心理,配合度较差;腹针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明显,部分胃肠功能紊乱或失眠者经过治疗后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且由于腹针疼痛程度较小甚至无痛,比较容易被患者接受。在治疗前后患者作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并观察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提示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3.2 皮损面积、颜色评分和下降指数评价:结果见表1,腹针组皮损面积、颜色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针刺组皮损面积评分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颜色评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皮损面积、颜色评分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下降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针组下降指数最明显。

    3.3 临床疗效评价:见表2,结果提示,三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腹针组疗效最显著。

    4讨论

    薄氏腹针疗法以神阙穴为中心,基于腹部经络、腹部神龟投射、腹部八廓等理论基础选穴组方,结合特定的手法刺激,主要针对慢性病、老年病、疑难病进行治疗。腹针疗法起效快速、针刺无痛、安全无害,在临床运用广泛。已有的报道[5-6]中,薄氏腹针多用于疼痛和瘫痪类疾病的治疗,治疗重点较为向头面、躯干倾斜,所治疾病主要涉及筋骨关节和神经系统。黄褐斑属于慢性病范畴,其治疗重在调理脏腑气血,这符合腹针治疗慢性病和调理作用的适应证要求。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腹针对黄褐斑的治疗应该有一定疗效。既往临床已有报道运用腹针治疗黄褐斑有显著疗效[7],但只是个案报道,临床尚未建立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辨证论治原则。本研究通过临床对照研究,发现薄氏腹针对黄褐斑有显著疗效,其效果要优于传统毫针辨证施治,且无痛、易被接受。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病机关键在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导致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导致颜面失于荣养而发病,即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8]。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是由于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紫外线照射过度等多种病理因素综合的结果[9]。而既往研究表明,薄氏腹针对慢性、失调性、功能性疾病有较好临床疗效。从经络理论来分析,运用腹针治疗黄褐斑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腹针理论认为脐带是人体形成最早的经络,即先天经络,腹针具有强大的调节气血输布功能的作用,不但可以起到调节后天经络气血运行的作用,更能达到调节脏腑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5]。从传统经络理论来看,腹针穴位主要分布在任脉、脾经、胃经、肾经上,而黄褐斑的发病也与这几条经络及与之相联络的脏腑密切相关,针刺这些经络上的穴位有治疗该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及相应脏腑病的作用[10-11]。从现代医学角度来分析,腹针刺入人体腹部,可以刺激腹部的各种神经等组织,以诱发非伤害性的传入冲动活动,产生穴位组织中的特异性信息,该冲动通过已有的神经通路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在不同水平上与来自机体不同部位的病理性(伤害性)传入的阈上和阈下的刺激活动相互作用,同时激活抗伤害系统的不同成分,影响内源性阿片、神经递质和其他物质的生成和分泌过程,使神经刺激的传导正常化,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操纵和指令功能,并通过其调解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免疫功能和其他活动过程。即腹针是通过针刺调节神经体液的内环境,提高内脏在应激状态下相对稳定的能力,从而调整脏腑的功能而发挥调整全身的作用[12]。本研究结果提示,薄氏腹针辨证施治黄褐斑有显著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腹针理论的科学性。

    本研究由于时间、病例数、检测设备等的限制,未展开完全随机对照研究,没有比较分析每个证型的临床疗效,没有评价黄褐斑疗效判定的最佳指标ID值,更多研究需进一步临床积累统计。

    [参考文献]

    [1]谭佩欣,黄 泳,张贵锋,等. 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1,28(1):81-82.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S].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3]叶世龙.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9):636- 638.

    [4]张贵锋,黄 泳,区伟雄,等.建立腹针治疗黄褐斑标准化方案的探讨[J].山西中医,2011,27(1):58-59.

    [5]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

    [6]黄 泳,张贵锋.针灸临床实用新型针法[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10.

    [7]陈希锋,蓝天飞,李秋芝.腹针结合中药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50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