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1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118264
茵陈蒿汤(散)贴脐疗法治疗胃肠湿热寻常性痤疮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日 谢泽初 刘宁
第1页

    参见附件(1290KB,2页)。

     痤疮,是以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等皮损为特点,多发于青春期男女的一种常见皮肤病。中医分型中胃肠湿热型占有较高比例[1]。为寻求简便有效且具有较好远期疗效的治疗方法,2008年11月~2009年1月,笔者采用中药贴脐疗法治疗胃肠湿热寻常性痤疮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1月~2009年1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共收集62例寻常性痤疮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中药贴脐治疗组31例,达林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西医诊断标准:参照Pinbsuyr及国际改良痤疮分级法[2];中医胃肠湿热型辩证分型:采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中“ 粉刺”篇胃肠湿热型症候。纳入标准:①年龄为16~30岁的男性患者;②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符合PinbsuyrⅠ、Ⅱ级分类标准(Ⅰ级:粉刺为主要损害,有少量丘疹,脓疱,皮损总数10~30个;Ⅱ级:粉刺、丘疹、脓头数量增多,皮损总数31~50个);③符合中医胃肠湿热型证候诊断标准;④治疗前30天内未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内服药,7天内未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外用药;⑤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过敏体质或对本次试验使用药物成分过敏者;②合并有严重内科疾病;③化学物质、药物所致痤疮。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中药茵陈蒿、栀子、大黄打粉,过120目,药物均采用生品。用时三者采用4:3:3的比例混合调匀,以“新我”牌氮酮(南京龙潭精细化工厂生产)调成肚脐凹大小的药饼敷贴其中,以创可贴两条呈十字状封帖。敷贴前以75%酒精消毒。每日1帖,7天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清洗面部后,将达林 (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苏州第四制药厂有限公司)适量涂于患处,早晚各1次,注意避免接触眼睛、嘴唇等部位。7天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两组均2周复诊1次,疗程结束后随访1个月。每次复诊,详细记录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的数目及积分情况,询问是否有不适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建议清淡饮食,避免使用油性或粉质化妆品,避免搔抓、挤压皮损。

    1.4 疗效判定及标准:将面部分为5个区间,分别为:额部、左颊部、右颊部、鼻部及下颌部,分别记录每区各类皮损(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的数目,同时,以总积分形式对皮损的炎症程度和数量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评分标准为1个粉刺0.5分,1个丘疹(直径1~5mm)1分,1个脓疱2分,1个结节(直径>5mm)3分,总积分为各类型皮损积分之和。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皮损比原皮损积分减少≥90%;显效:89%>皮损比原皮损积分减少≥60%;好转:59%>皮损比原皮损积分减少>20%;无效:皮损比原皮损积分减少≤20%[3]。

    2结果

    2.1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治疗2周后疗效评定,对照组疗效迅速,显效率高,贴脐疗法组的疗效虽然没有对照组作用迅速,但也有一定的疗效。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对照组优于贴脐组;4周疗程结束后,穴位敷贴组显效率仍较对照组低,但穴位敷贴组与2周疗程治疗相比,疗效已有所增长,其与对照组的差距缩小。本研究共治疗62例寻常性痤疮患者,从综合疗效看,治疗组痊愈率6.5%,显效率61.3%,有效率22.6%,无效率9.7%,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治愈率16.1%,显效率64.5%,有效率12.9%,无效率6.5%,总有效率为93.5%。两组综合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停药后1月后疗效追踪,见表2。无论治疗组或对照组,停药后疗效均比治疗时有所降低,对照组的降幅大于治疗组,说明在远期疗效中,治疗组在停药后反弹的幅度小于对照组,停药后的疗效维持能力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表示穴位敷贴组的远期疗效好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期间治疗无显著性差别,但停药后的远期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治疗组1例出现轻度腹泻、上腹部不适的感觉,可耐受,继续用药;4例脐部发红,略有瘙痒,无糜烂,均可耐受,3例继续用药,1例休息1天后继续用药,症状无特殊变化,说服患者可继续用药。对照组6例出现面部干燥、局部刺痛干燥、鳞屑、瘙痒等症状,可耐受,未影响正常治疗。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寻常性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采用中西医治疗都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是对于本病的复发及远期疗效均不理想。本组治疗试图从调节痤疮患者体质的角度达到远期的治疗效果。

    药物敷脐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吴师机的《理瀹骈文》即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而”。在脐中用药,由外而治,只是给药途径和方法不尽相同,其治疗疾病的原理是一致的。脐名神阙穴,属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和督脉相表里,共理人体诸经百脉。所以脐和诸脉相通,可联系全身经脉,并通过各经脉的经气和血液运行,交通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故能补虚泻实,因此有“一穴而治百病”之说。穴位敷贴的药物通过皮肤粘膜吸收起效快,不经肝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药物对胃肠粘膜的刺激和消化液对药物的破坏,是适合调理机体治疗痤疮的方法。

    茵陈蒿汤为张仲景所创,见于《伤寒论》。以茵陈蒿、栀子、大黄三味药物组成,原书以治疗湿热相搏之阳黄症为主,治以清热、利湿、退黄,为治疗胃肠湿热的代表经方。本课题选用茵陈蒿汤,因本方为治疗胃肠湿热的代表经方,其次药物简洁有利于外用贴脐治疗。改汤剂为散剂,药物比例遵从原书,分别为:茵陈4,大黄3,栀子3,加入氮酮增强药物渗透作用,中药均选取生用。方中茵陈苦辛微寒,通利湿热,为君药,现代药理研究成分中主要含有大量挥发油,香豆素类,色原酮类,黄酮类,香豆酸及其他有有机酸类成分,除保肝利胆外,还具有抗病原微生物、镇痛消炎、降血脂、增强免疫、抗肿瘤等方面的活性[4];桅子清泄三焦,具有清热利湿、泻火除烦、凉血解毒之功效;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祛瘀,主要成分有蕙醌类,大黄多糖,大黄鞣质等。药理表明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抑菌、抗炎,抗病毒,健胃、利胆、保肝、泻下作用[5]。氮酮调匀诸药,具有增强药物的透皮作用,促进药物经皮肤吸收的功效。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化湿之效,组方简洁合理,用药分明。

    两组结果表明贴脐治疗组显效较对照组慢,但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治疗组显现出与对照组一样的治疗效果,且停药后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立即去除痤疮效果优于治疗组,是因为其直接针对皮损局部起抗炎作用,使毛囊上皮细胞正常分化而减少微小粉剌形成,而治疗组的治疗方式是调理胃肠机能,调理全身为治疗目的,所以近期的效果没有对照组好,但效果缓慢加强,在4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疗效己十分接近对照组。所以就近期疗效来讲,对照组是较优于治疗组的,但两组间疗效差距随着疗程推移而逐渐缩小。停药后1个月后的随访可发现,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因为治疗组可改善患者身体功能,从而降低胃肠湿热型痤疮发生的根本因素;而停止服药后的对照组因为失去了局部抗炎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90KB,2页)